1941年,粮价暴涨200余倍,一个政策支撑了抗战不崩盘
- 萌叔说历史
2018-07-24 11:23
订阅
正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战争中的最重要物资之一,在抗战初期,我国粮食产量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粮价也就没有太大的波动,但是随着战争深入,大批农民从军入伍,生产力严重不足,加之华北、华南粮食产区的沦陷,以及人口的激增等问题,粮食价格也开始飞涨,脆弱的国民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
1940年6月粮价已经涨到424,而到了1941年更是涨到了2133,而为何飞涨如此迅猛呢,其中有两个特殊原因:
1、法国、英国相继对中国关闭了滇越、滇缅铁路。
2、国统区粮食在1940年普遍减产达20%,主要产米区四川则减产高达50%。
粮价飞涨,而国民政府所依靠的关、盐、统三税财政来源又持续锐减。这让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持续升高,暴涨的支出让国民政府出现大量财政赤字,而国民政府面对这个问题只能靠增发法币来补足,这就导致了通货膨胀。
蒋介石
为了保证军粮供应,平衡财政赤字,控制通货膨胀,蒋介石亲自出面推动了一项由时任福建省经济厅厅长严家淦创制经济政策:“田赋征实”,即按土地征收实物税。
1941年6月,政策正式落实,同时成立粮食部,农户直接上缴谷物代替缴纳货币,由徐堪负责此项事宜。
粮食部长徐堪
“田赋征实”的第一年,粮食部为各省所定征收数额为稻谷2293.8万市石(1市石为50千克),其中四川配额最多,占到四分之一。至1942年10月,21省征收谷物,折合稻谷2345.9万市石,超出所定征收数额。
田赋征实,阻力重重。
一、军阀抵制
云南军阀龙云
刘文辉割据西康,阻挠“田赋征实”
云南军阀龙云,西康军阀刘文辉都反对“田赋征实”。而四川大小军阀的囤积居奇,对“田赋征实”伤害最大。
对此,国民政府也很无奈,只能四川大小军阀的囤积居奇,对“田赋征实”伤害最大。
二、贪污腐败
徐堪曾感慨,“在征收则有擅改粮册,浮收勒索、吞没征粮,虚报征额……重重弊端,不一而足……”
国民政府也曾想打击贪污腐败,成都市市长杨全宇、四川粮政局局长康宝志、安县县长江东等人,均因此被法办,但是杀鸡儆猴的效果收获甚微,不过尽管阻力重重,“田赋征实”政策,配合征购、征借,总体而言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41年~1945年,总共掌握了27000多万市石粮食,保障了军队、公教人员和部分市民的粮食供应,节省法币1700亿元以上。
国民政府发放的面额为1市斗粮劵
“田赋征实”政策,使得中国脆弱的小农经济免于崩溃,也是支撑了抗战胜利的关键。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