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人租妻女,“共享家庭”能用来抵抗孤独吗?

英视觉
2019-08-01 11:41

订阅

最近,日本老人租老婆孩子组建“共享家庭”的话题,在网上扩散开来。年过六旬的西田,在妻子病逝、女儿离家出走后,为获得家庭温暖,在“亲人租赁”公司租了一对母女陪自己吃饭聊天,每次花费约4万日元(2500元)。

无独有偶,近日,浙江台州警方捣毁了隐藏在西安的一个网络交友诈骗团伙,该团伙成员大都是打着“独立女性”标签的中年妇女,专门对中老年男人以恋爱结婚的名义行骗,尤其是单身中老年男人,受骗者上百人。

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有些人把这种现象叫做“孤独经济”。显然,“孤独经济”不是某些人天马行空的创造,而是现实中逐渐壮大的“孤独市场”之产物。

可怕的数据,残酷的现实

孤独经济的一个主要指向,便是空巢老人和失独家庭。

公开数据中,比较权威的是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报告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持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2013年突破1亿。另据原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当时已超百万。

孤独有多可怕?就是哪怕你死了,也无人知晓。

2015年,湖北黄石市下陆区一位孤寡老人,被发现在家中去世6年,已成一堆白骨。据报道,老人原是东钢的一名离休干部,终生未娶,一人独居。而类似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2017年5月27日早上,四川绵阳市平武县一位80岁老人,被发现死在家里。和黄石那位老人不同的是,他有四女一儿,但不是在外地打工,就是住在几里外的邻村。事后,老人的儿女因遗弃罪被送上法庭。

具体到一些地方,“独孤老人”的现象,更加令人担忧。去年,青岛市统计局对外发布数据,全市老年人口超200万,超半数老年人口为空巢老人,单身独居老人占比超一成。

而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比全国提前1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其空巢老人问题,也更加突出。据现代快报报道,截至2017年底,江苏60周岁以上老年常住人口达到1623.02万人,其中52%是空巢老人。

这些数字是冰冷的,述说着残酷的现实。孤独,正在成为很多老年人的“精神癌症”,但似乎良药难求。

孤独是不分年龄层的

斯皮尔伯格在本世纪初曾拍过一部科幻电影——《人工智能》。故事的背景是21世纪中期,人类的科技再上高楼。一对失去了孩子的夫妇,收养了一个被输入了情感程序的机器男孩,来填补家庭的缺憾、生活的孤独。

机器男孩在角色扮演中,逐渐动了真感情,当养父母离去,他又成了孤儿,由于代码的永恒性,他寻找养母的执着持续了两千年。故事是美丽而又感人的,然而就目前来看,这只是人类的美好想象,对孤独患者技术化的寄托安慰罢了。

今年五月,“共享爸爸”的策划营销,火爆一时。虽然这个项目不存在,但是故事文本仍然打动了不少人。留守儿童的孤独和空巢老人的孤独一样,都是这个社会的隐伤:完整的家庭和充足的陪伴,正在变成奢侈品。

就像营销故事里演绎的,当有一天,孩子发现所谓的“共享爸爸”,竟然也是别人爸爸的时候,那感受就不仅仅是孤独了,还有欺骗、失落、伤心……假的终究是假的,演员不能代替父亲,演绎的亲情终究不能代替亲情。

就在不久前,民政部公布了1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就加强“事实孤儿”保障工作出台专门意见。民政部排查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事实孤儿”约有50万。

什么叫“事实孤儿”?就是父母或一方还在世,但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并不能或并没有履行抚养和陪伴孩子的义务,生活在这种“有家人但没家庭”环境中的孩子,便是“事实孤儿”。

2013年6月,南京江宁区两名女童被发现饿死在家中,曾引发舆论关注。事后媒体报道了很多细节,孩子父亲因向他人提供吸毒场所被拘,而孩子母亲多次将孩子丢在家中外出不归。孩子死前因饥饿彻夜拍门喊妈妈,甚至吃粪便充饥。

当连物质上的温饱都成为奢侈时,那些孩子的孤独人生,又是怎么能够轻易安慰的呢?

青年人是孤独“生力军”

笔者有位女同事,是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今年已经四十了,依旧单身。父母都已退休在老家生活,她一个人在大城市打拼,一个人独居,生病了也只能一个人躺在出租屋里休息。

因为父母已经年老,她是办公室里最爱回老家的那个人,哪怕要坐几个小时的高铁。她明白空巢父母的孤独,当然,也常常悄悄隐藏了自己的那份孤独。

这样的独立女性,现在有很多,笔者大学室友的姐姐,几乎就是另外一个翻版,略有不同的是,她还有兄弟姐妹一起侍奉二老。外界往往称这些独立女性为“女强人”,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她们内心的那份柔弱和不安一直都在。

作为第一批90后,稍微盘算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笔者便轻易发现,原来他(她)们还有那么多是单身。现在,很多年轻人(其实也算中年人了)奉行单身主义和不婚主义,或者在没有遇见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之前,甘尝孤独。

或许,他们可以在经济上独立,但是真的能做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完全独立吗?纵使有朋友,其陪伴恐怕也难以取代家庭的亲情环绕。要知道,朋友们也各自有家庭。

这群人,将来会不会成为孤独患者的“生力军”?这似乎是一个可以预见的社会问题。

我们拿什么对抗孤独终老

在好莱坞影片中,家庭往往是至上的。

尤其是前段时间热映的《复联4》,简直是一次家庭主义的大串联。鹰眼深陷失去家庭的悲痛,女儿的笑脸时常进入梦境,他只能以杀戮坏人麻痹自己,在孤独之上浇灌冷酷和冰凉。而女儿没有被灭霸响指带走的钢铁侠,则更加珍惜家庭,在生活中变得小心翼翼,甚至被外人看作自私自利。

家庭,往往只有失去了,或者无法拥有,才是最最缠人的东西。最近热映的《哪吒》,除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外,最动人的就是亲情了。

很多人说,婚姻将逐渐消失。比如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基于这些年逐渐走高的离婚率和逐渐走低的结婚率预言,未来婚姻制度将崩溃,虽不至于完全消失,但只能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比例。

那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需求,将寄托在哪里?这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人类不得不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有人会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如共享家庭,不就在尝试解决吗?

但正如我们分析的,这种创业是看见了市场需求,却难以提供真实的、持久的产品。

现实的残酷莫过于,回到文章开头,日本老人西田只是一个普通职工,也只能偶尔“买”一次亲人,财力束缚他必须抵抗自己的孤独,节约自己的情感支出。

而更冷酷的地方在于,据报道,“如何防止员工和客户之间产生真正的感情与依赖,是这些公司共同的烦恼。”公司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可不愿为了服务客户把员工搭进去。

当然,有人聪明到运用反向思维:可不可以让西田去租人公司上班,让他从购买需求变成提供需求呢?

这的确是一个双向满足的思路。但把脑洞再开大一点,这何尝不是“相亲”的进化版呢?此处的“亲”,不再单指伴侣,而是广泛到各种亲人关系。这种补缺模式,其实早已有之,收养子女、认干爹干妈司空见惯,只是现在把它做成商业模式,是不是可以成批量、大规模地解决孤独症呢?

世事变幻莫测,人类绝对想不到,最感性的问题,有一天或许要靠最理性的方法来解决。只是能不能成功,能多大程度地降解孤独,尚未可知。但有一点是无比明确的:孤独,正在成为人类最强大的敌人之一。它扑面而来,我们恃何以待?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10

 

获得拼图4号卡片

此拼图还差3张,继续努力哦!

查看拼图

+0

您阅读这篇资讯很久了,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快去发表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