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并非贫苦农民
- 健康教育
2020-03-01 17:37
订阅
在我们所接受的历史知识中,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的农民起义”。他们揭竿而起,点燃人们心中抗秦的怒火,一时间“云集响应”,最终推倒了秦王朝的“大厦”。 他们是率先举起反秦大旗的功臣,至于他们的身份,自然也是处于秦王朝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了。原因在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两句话:一是“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还发出了“苟富贵,无相忘”的自我宽慰与愁叹。二是“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 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秦时的闾左住的是贫民,闾右住的是富人。古时有“凡层以富为右,贫弱为左”的说法。据《史记》中记载,陈胜吴广任“屯长”一职。这个代表陈胜吴广身份地位的词汇对我们推断他们是否是贫困农民十分重要。 《正韵》说:“勒兵而守曰屯。”《陈胜传》注:“人所聚曰屯,其为长,帅也。”即一屯之主将或统帅,是秦代军队中的下级军官,属于秦二十级爵位大夫,职俸是二百石,是仅次于县尉的带兵干部,这样看来,这个“屯长”绝不是一般贫苦农民可以担任的。在秦代,当官为吏必须有爵位,基层官吏是由豪帅担任的,不会随随便便从闾左贫民中随意挑出充任,一般贫民也没有资格担任任何官职。陈胜、吴广被任命为屯长,说明他们要么是地方豪强,要么是有爵位的人。 在《史记》的一些细微之处,也透露出了陈胜、吴广与普通农民间巨大的身份差别。起义前,陈胜的第一句话是:“公等遇雨……”这个“公”字,在古文中对自己来说是一个谦词,表示对别人的敬重,“等”字则点明了人数较多。同时它还表明了陈胜与他的对话者的身份,是根本不同的。接下来“藉弟令毋斩……”中的“藉”的含义,应与今天我们常用的“即使”“即令”相通,有表示退让的意思;而“弟”字则更是在众人面前对自己的谦称,从而说明陈胜的身份与戍边农民是有区别的。这段话的完整意思应该是:“诸位遇到天降大雨,戍边已经失期,按法律都得杀头,即使兄弟我下令不斩,你们的前途也十分悲惨,因为戍边的死者占十分之六七……”“藉弟令毋斩”中的“令”字,没有一定权势是说不出来的,更何况还是“令毋斩”! 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他们的人生轨迹:城邑平民出身,有冠还有字(刘邦当时便没有字),有特殊背景,掌握着九百名戍边农民的命运,绝非无地、无宅、无地位的贫苦农民这样 简单。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