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
- 健康教育
2021-03-19 19:26
订阅
自从读到“吸引力法则”,就感到十分共鸣,我很早以前曾有过一种模糊的感觉并试着将它表达为“你所拥有的,就是你想要的”。这句话挺得罪人的。例如,一个婚姻不幸之人听了就会不高兴:难道我所拥有的这种不幸的婚姻就是我想要的?一个生活在困窘之中的人也不会爱听:难道我所拥有的这种痛苦的生活就是我想要的?
然而,吸引力法则就是这么强悍有力:你的不幸婚姻是你想要的,是你当初选择的,屈从于当时的情势,屈从于父母的催逼,屈从于内心对生活的恐惧。吸引力法则讲的就是,如果你想要一个幸福的婚姻,你是可以得到的,如果你最终没有得到它,那是因为你渴望得不这不够厉害。
反而的吸引力法则则是在相反的意义上来讲同一个道理:人如果真心害怕什么,这事发生的概率就小了很多。这符合吸引力法则:你强烈地向往什么就会吸引来什么;反之亦然,你地拒斥什么,也就不会吸引来什么。例如,人如果真心害怕失去一个朋友,他就不大可能失去他。你会特别在意朋友的想法,时时关注着有关他的种种,小心经常你与他之间的关系,常常表达你对他的喜爱。如此这般,你怎么可能失去这个朋友呢?你如果强烈害怕一个痛苦的婚姻,你就会在选择配偶的时候,仔细考虑你们的契合度,你对他的喜爱程度,他对你的喜爱程度。这样选中的配偶,导致一个痛苦婚姻的概率会降低很多。如果你在生活中得到了那个你害怕的结果,那只能说明你当初怕它怕得还不够厉害。
无论是下面的吸引力法则,还是反而的吸引力法则,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人的存在状态决定于人的选择。人的存在状态都是人一次次主动选择结果。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