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三条写作路
- 健康教育
2021-03-26 19:04
订阅
许多人听到“诗经”这两个字,都会吓到,其实《诗经》里的诗篇因为多半来自民歌,内容很平民化、多样化,甚至有些还很浪漫。
譬如我们常说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就出自《诗经》中的《采葛》篇。又譬如我们常说的“有女如云”,出自《出其东门》篇。我们常形容男生亿女生的“君子好逑”,则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臭男生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想来接近我。”
《诗经》虽然距今已经有三千年,但是写作技巧非常高明,单单前面我举的这些例子中,就已经用了“比”“兴”“赋”三种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偈是“美女如云”;“兴”是从远处谈起,先说河上沙洲的水鸟在叫,把大家的兴趣带起来,再引到君子好逑的主题;至于“赋”,则是开门见山地直说:“你哪是来换丝啊,根本是打我的主意!”
“比”的写作方法我们很常见,所以现在专谈“兴”和“赋”。如果你很细心,说不定已经发现,我写作很爱用“兴”的技巧。
譬如,在《热笔与冷笔》那篇文章里,我明明谈的是写作的技巧,却在一开始先说美国人嫁女儿时,有个习俗是由父亲带女儿跳舞,宾客在旁边唱歌……
在《读书的微量元素》那篇文章中,我的主题虽然是谈读书,却在一开关先说我从年轻就有气喘的毛病,然后谈到十全大补汤。
我为什么这么写?
答案是,为了在开始就引起大家的兴趣。因为我知道人们对父亲带女儿跳舞的习俗、十全大补汤治气喘的功用和看相算命这些迷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所以就像用糖果引小朋友,先绕个弯子,把读者的好奇心带起来。
“兴”确实常绕弯子,它跟直说的“赋”恰恰相反。举几篇大家熟悉的名作为例——孟子《离娄篇》谈到“齐人之福”的“齐人”开头就:“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一开头就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他们都开门见山,两三句话就把主角交代了,属于“赋”的写法。
可是碰上欧阳修写《醉翁亭记》,用“兴”的写法,就不一样了。明明是写“醉翁亭”,他却由“环滁皆山”谈起,先谈到琅琊山、酿泉,再慢慢带到亭子,却还吊着大家的胃口,只讲那“醉翁亭”是由当地太守命名的,直到文章最后一句话,才点出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原来是作者自己。
同样的道理,今天如果你写自己的家,可以用陶渊明写“武陵人”的方式,直接讲“我家里有几个人,住在某市某街”;也可以用沈从文写《边城》的方法说:“当你到高雄,出了机场,就会看到一栋蓝色的十四层高楼,楼顶上像个公园,有好多树,如果你眼力好,还常可以见到在那片绿荫之间,有个白白的头,那八成是我奶奶正在窜花园浇花。”然后把你的家逐步介绍出来。
同理,你今天写《父亲》,可以像孟子一样单刀直入:“我父亲是个朝九晚五的公务员,从我很小,他就……”你也可以学欧阳修:“看电视里播出莲花节的新闻,看到好多荷花,就让我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带我去植物园赏荷,父亲总是一手牵着我,一手拿着相机……”于是你由电视新闻谈到荷花,想到植物园,再忆起去赏荷和摄影的父亲。
由以上这许多例子可以知道——“赋”比较强而直接,“兴”则兴活而委婉。所以写论述文、短文或新闻稿时适于用前者,写景言情和小说时比较适于用后者。当然,“写作无定法”,任何题目到手上,你都可以把那“比”“兴”“赋”的三种方法想一遍,挑最适宜的入手。甚至能将三者融合,以“兴”的方式带入,以“比”的方式申论,以“赋”的方式作结。相信只要你不断试探、不断练习,遇上任何难题,都能循着这三条路,一一化解。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