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总急着将生活推翻重来
- 健康教育
2021-03-27 14:29
订阅
我和杨桃相遇在一场有关职业发展的讲座上,分组讨论的间隙她小声问:“哎,有没有觉得,这讲座道理上咱们都懂,可就是太难去落实……”同小组的一对男女顿时心有戚戚焉地点点头。
回程的路上,杨桃跟我同车,一路大吐苦水:“你不知道在公司做行政岗多没意思没前途,整天就是整理整理文件,日子像是模子里刻出来的。”
她又说:“我当年还自觉过一段时间英语来着,可是办公室的人都在淘宝、玩游戏,搞得我自己简直就跟个怪胎一样。慢慢地也就坚持不下去了,现在每天都是混吃等死的节奏。”
“是因为工作做久了,进入倦怠期了吧?”我问。
她停顿了几秒,猛在侧过身来握住我的后,“或许我需要换一份工作,换一个环境才能打破现在的状况。你说对吧?”
我为她大开的脑洞吃了一惊:“那你下一份工作准备做什么?有什么偏好吗?”
“想那么多干吗?先辞了职再慢慢找呗。”杨桃满不在乎地把手一挥,“只要一想到能换个新环境,顿时觉得自己干劲满满啊。”她眼神灼灼,仿佛瞬间回到了刚毕业的那处,信心满满斗志昂扬的模样。
没过两周,就看到杨桃的朋友圈更新了一条:“换一份工作真的好像脱胎换骨一样爽,新职位我来啦。”她的新工作,是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秘书。
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被杨桃小姐发的朋友圈刷屏:阳台上的一株多肉植物长出了新芽,自己重拾英语每一天的打卡,每天的运动记录,等等。
半年后,收到她信息:“我下周就要离开这里去上海了。现在这份工作对我已经没什么新鲜感了,想要换个新环境重新开始。”
想起我家小妹妹在上大二时,曾跟我抱怨:“好想换个专业啊,学国际关系真的好无聊……”
“那你想学什么?语言?金融?计算机?”
“没想好,”她有气无力地回答,“只要不是这个专业就行了。我就只想换个新环境,专业也好,班级也罢。现在每一天真的好无聊。”
无力感,大概是无关年龄,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一种感觉吧。像个被关在玻璃瓶里的小虫,无力地往四面八方去试探。倦怠的,无聊的,稳定的,日复一日的,如同模子里复制出的生活,想要突破去不知如何下手。
我们太容易生出无力感,也太容易为自己的无力感臆想出一个出口:“推翻重来就好了吧。”
“重新开始”这四个字像是具有无比强大的魔力,迫不及待地想推倒我们以为存在的生活的高墙,脚步匆匆地向着新的世界出发。以为只要到了新大陆,一切都会自己好起来的。可是生活原本没有高墙,高墙只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无力感并不是来自生活,而是来自“懒得去思考,懒得去改变,懒得去修补”的心态。而过分关注外面的新世界,反而会忽视了那些在现有的生活中,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地方。
做了三年、四年乃至更久的工作,真的就再没有任何可以学习的地方了吗?你是否在这些日子里成了行业的翘楚?如果没有,你和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距离?
一个人的生活真的会被专业捆绑吗?有没有一些技能是可以通过自觉获得的?比如语言,比如PS的技能,比如有关财务的基本知识。
网络的普及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只要一个人真正愿意去学习,他可以不费力不费时间甚至不费钱地找到资源。
一个相处了较长时间的恋人真的会无趣吗?还是因为,是你从来都没有一颗能够发掘趣味的心呢?
我们总急着逃离生活,却被自己的心困于高墙之内。
我曾经有一位女友,在一家连锁酒店做前台,一做就是三年,当我们都以为她会在这个岗位上老死的时候,听说她一举应聘上行政经理职位的好消息。
聚会的时候大家纷纷打探她的“逆袭史”,她笑容温和眼神淡定,“其实真的没什么,我每天都在学我们的经理是怎么待人处世的”。她露出一个狡黠的微笑,“这个工作唯一的好处,就是我的座位正对着她的办公室,而她讲话声音超大,不总是不关门。”
她说得轻描淡写,我却知道她付出的远比说出口的更多。她曾经让我推荐英语学习班,每个周末风雨无阻都去上课。她曾经拖着我逛书店买下一本本厚厚的有关管理的书籍,每一本都读得烂熟。她曾经为了将酒店的工作服穿得好看,逼着自己郑重二十多斤。
或许这老师逃离无力感最正确的方式。不是不顾一切地全盘推翻。而是像个卧底,隐藏在生活的角落里,悄无声息地让自己一天天变得强大,如同肖申克在监狱中为自己挖一条逃生的路。
我们需要逃离的从来都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自己安于现状、抗拒改变的心智模式。摆脱不了这种模式的人会一辈子被无力感追捕,东奔西跑疲于奔命。
所以,请别太急着推翻自己的生活,急于摆脱让我们心生倦怠的工作、专业和恋人。如何“挖生活的墙脚”,为自己的心找一条出路,让生活更充实一点,更有趣一点,更有希望一点,老师最应该先去思考的事。
对抗自己的心最辛苦,然而只有对抗它,老师我们真正生活着努力着的证明。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