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数学……学上20年有意义吗
- 健康教育
2021-03-27 19:50
订阅
想想我们的一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差不多有20年的时间是在校园里学各种知识。可是,进入社会以后,开始工作了,往往发现我们所学的知识很多都用不上!那么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去学习一些以后用不上的知识,值得吗?
先说说外语
随着语音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10年以后可能我们随身携带一个小型的翻译机,就能实现多种语言的同步翻译。那我们现在花这么多时间去学英语,值得吗?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部当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中文译名为《降临》。
女主人公露易丝是一个顶尖语言学家,她被美国政府派去和突然降临地球的外星人沟通。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她真的学会了外星人的文字——一种圈形文字。在这种文字里,所有单词在句子里都是平行关系,没有先后概念,颠来倒去都可以,就如同一个圆圈。从这种文字就可以看出,这群外星人没有线性的时间概念,他们觉得“未来”和“现在”没什么区别。露易丝学会了这种圈形文字后,也神奇地摆脱了时间的束缚,思维穿梭时空,看到了她和女儿的生死人生。
这部电影非常生动地传达了一个理念——“语言影响思维方式”。我们再来看看真实世界中的例子。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莱拉曾探访过澳大利亚一个偏远的原住民社区。这里的土著语言里没有“前后左右”的概念,一切都是以基本方位即东、西、南、北来定位。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你的右腿”的时候,他们说出来的可能是“你的西南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听到他们说:“有只蚊子在叮你东边的胳膊”或者“你南边的嘴角上有颗饭粒”这种表达方式。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人的方位感奇佳,就算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他们也总能很快分清东西南北。
教授想,语言中完全不同的空间定义方式,会不会影响人们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呢?比如时间?于是她做了一个实验,请讲不同语言的人给一组照片按时间排序,这组照片显示的是同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
结果,讲英语的人是按照从左到右来摆放排序的;讲希伯来语的人是按照从右到左来摆放排序的,因为希伯来语是从右往左写的;而最有趣的就是刚才说的这些澳大利亚原住民,他们的摆放顺序始终是从东到西。当他们面朝南方的时候,他们的摆放是从左向右;而面朝北方时,摆放顺序又变成了从右向左;当他们面对东方时,竟然是从远处身自己的身体方向摆过来了!
语言对一个人思维习惯的影响就是这么直接和深远!
既然语言对思维影响这么大,那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的时候,就不能不去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
比如,在韩国工作生活过的人,都能亲身感受到韩国无处不在的等级文化。韩国人对比自己年长或者职位级别主的人说话,都是毕恭毕敬的。在路上见到自己的学姐学长,一般都会鞠躬问候。如果你没有学过韩语,你可能会把这种等级森严归因于“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时间更长,而且韩国近五六十年来受美国的平等和民主的文化影响极深,为什么韩国的等级要比中国严重呢?
如果你学过韩语,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在韩语语法里,同一句话基本上都可以有三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对晚辈、下级的,叫“半语”;一种是对平辈、同学的,叫“平语”;一种是对前辈、上级的,叫“敬语”。所以,韩国人在社交场合,常常是没认识多久就要问年龄,这样才知道具体应该用哪种语法来表达。韩国人长年累月地这么说话,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一种等级观念。这也是一个“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力证。
所以,掌握一门外语,让我们接触到一个更丰富更多元的世界,有助于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多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同时,也能让我们从更多角度理解、看待自己的文化,更有助于我们跳脱出狭窄局限的视角,用更开阔的格局去审视当下,眺望未来。
再来谈谈数学
学了这么多年数学,什么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各种公式、定理一大堆,可工作后,除了少数的科研人员,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中,基本上只用上了小学学的四则运算。那为什么数学一直都是主科,而且我们不宁 花这么多年学它呢?
数学这门学科,对我们的思维能力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第二就是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证明题不管答案是不是显而易见,你必须一步一步,“因为所以”地把它给证出来,而这种充分、有序的证明过程,对一个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极好的训练。这种思维训练做多了,会让我们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分析问题、制定决策时更严谨、更有条理。
另外,数学也是高度抽象的,对抽象思维的训练非常有利。
我们说树上有一只鸟,又飞过来一只,就是两只鸟——这是形象思维。而到了数学这里就抽象成了1+1=2,只保留了量的特征,舍弃了质的内容,这就是抽象思维。
我们所做的数学题,包括各种定理、公式,基本上都是剥离了具体形象和应用场景,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问题。所以,数学在我们看来总是很枯燥。可实际上,正是这种枯燥的训练,可以让我们在分析事物的时候,更容易撇开繁杂的、零散的表象,穿透到事物背后,从更本质的角度看问题。
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去说服别人,或者在谈判中去“寻找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时,就需要你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痛点是什么,再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去分析为什么你提出的方案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基础学科的学习。这些知识本身固然是我们增长见识、理解世界的源泉,但除了知识的充实,最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过程中,对人的底层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这些底层的思维能力,并不拘泥于用在哪一门学科的学习上,也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人生阶段的应用上;它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地基你是看不见的,但是没有稳固的地基,你是盖不出高楼的。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