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唐朝诗人的高考
- 健康教育
2021-07-26 14:03
订阅
1
公元683年,大唐,长安。
高考排名榜下,一位23岁的考生焦灼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然而,他细细地将榜单过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有找到”陈子昂“这三个字。
没错,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首著名诗篇的陈子昂。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高考落榜了。打小就聪明过人、才华横溢的他,还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在小小的科举场上,竟然连败两场。
他有些失落地走在大街上,突然,在闹市最繁华之处,他听到有人高声叫卖:”胡琴!胡琴!西域最名贵的胡琴!“
陈子昂略带好奇地挤进围观的人群,看到一个汉子捧着一把装饰华美的胡琴,当街叫卖。有人问那个汉子:”你这胡琴怎么卖?“汉子答道:”一百万钱!“四周一片咋舌之声。
盯着汉子和胡琴看了一会儿,突然一个念头电光石火般照亮了陈子昂的双眸——我蹭蹬科场,连连失意,想不到今天意无尽发现一个扬名立万的机遇。
他摸摸沉甸甸的背包,那里装着他从四川老家带来的赶考费用。要知道,对陈子昂来说,差啥都不差钱。
想到这里,他操着自己带有四川口音的长安普通话对那汉子高声喊道:”额买嘞!“人群顿时沸腾了。
陈子昂从背包里掏出一百万钱,黑压压一大堆,推到汉子面前,捧起胡琴,向围观诸人扬了扬眉:”这把琴归额了,明日午时,欢迎各位到鄙人住宿的悦来客栈做客,届时,鄙人将向各位稍展琴艺。“言罢,大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扬长而去。
第二天,悦来客栈外真围了一群人。午时已到,陈子昂果然捧着昨日花费巨资买得的胡琴款款下楼。
他向众人施了施礼,然后高高举起胡琴——万万没想到——他没有扬手弹奏,而是将胡琴狠狠地摔到了地上,那把装饰华美价值百万的名琴瞬间支离破碎,众人都惊呆了。
正在这时,陈子昂却从身后的背袋里取出一卷卷诗文,开始给诸人分发。他一边发,一边慷慨陈语:”我斯四川人陈子昂,有百轴诗文,却不为知,请大家关注一下我类诗文。弹胡琴这种不入流的才技,有啥子好欣赏嘞嘛!“
第二天,这则新闻就登在了京城的”今日头条“上。长安住建委主任王适手里也拿到了一份陈子昂的诗文。他认真读完,大惊失色:”此人了不得,以后定会成为作协主席!”
预言被验证了,在摔琴之后的第二年,陈子昂就金榜题名了,后来他也如王适所料的,成了文坛领袖。才华加机智,使他名垂青史,风流千年。
2
时间飞纵到公元721年(一说731年),仍是长安,仍是高考前后。
宁王府上和岐王府上,出入着一个年仅20岁的小鲜肉。他玉树临风、白皙清俊,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妙年洁白,风姿郁美”。这个少年,姓王名维。
这位翩翩美少年也有一个烦恼,去年他来京城参加高考,第一次竟然落榜了。一向都是学霸的他有点受不了。
不知是听谁说,要搞定考官,单靠作文写得好不行,还得首先成为网红;而要成为网红,首先得要搞定京城的达官贵人,尤其是像宁王和岐王这样喜欢附庸风雅的人。
其实,结交权贵在任何朝代对于想要飞黄腾达的人来说都很重要,而在唐代尤其重要。因为唐朝高考特别难,进士科一年也就录取几十个人,如果拼成绩,大多数人都会落榜。所以,如果想中进士,只能在考场之外多攒攒达官贵人的饭局,把自己的诗文多向教官推荐推荐。这种攒饭局的事,就叫“干谒”,这种毛遂自荐的事,就叫“行卷”。
干谒和行卷在唐朝都不是“潜规则”,而是光明正大的行为,像李白这样清高、杜甫这样孤直的人,都做过干谒的事。李白嘴上嚷嚷着“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真攒起饭局来,他跑得比谁都快,还写过“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拍马屁的话给当朝权贵韩朝宗。杜甫也有一段时期在长安干谒,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
现在,王维干的,也是这么一件事。只是王维干的,也是这么一件事。只是王维与其他干谒的人相比,有一个极大的优势,就是颜值高。另外,他还很有才华,诗写得好,书画也不赖,甚至音乐才能也非同凡响,简直是鹿晗加李健的合体。所以,宁王和岐王“待之如师友”。
不过,王维出入王府的主要目的,还是想顺利通过高考。于是两王爷,就让他着彩衣怀抱琵琶,在酒宴间向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献艺。
玉真公主一见王维,惊为天人,在听过他演奏的《郁轮袍》后,就更是击节赞赏。玉真公主命令下人把王维带入室内,换上书生服,然后专门为他攒了个饭局,让他坐在宾客上首,目的就是捧红他。
王维也很知情识趣,在饭局中不辱使命,不仅外表风流蕴籍,言谈也诙谐有趣,给玉真公主撑足了面子。
有这么给力的助攻,第二年王维就顺顺利利通过了高考,而且还当上了高考状元。高颜值、高智商加高情商,老天赏饭吃,想不成功都难。
3
相比之下,有些条件差一点的人,想高考成功,就得剑走偏锋了。
有一个名叫卢延让的去行卷,满篇都是猫啊、狗啊、老鼠、狐狸之类的东西,仿佛他家开着动物园。但你还别说,偏偏有朝廷大员很欣赏他,觉得他以动物为题材是推陈出新,在一众风花雪月的诗文中鹤立鸡群,他的诗文甚至得到了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欣赏。所以,就靠着写动物,卢延让通过了高考,青云直上,喧嚣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感慨道:“我这一辈子攒公卿的饭局,没想到让我获益最大的,竟然是猫猫狗狗。”
还有一个叫李昌符的人,参加高考屡战屡败,怎么办呢?他灵机一动,写了五十首《婢仆诗》,诗文里都是“春娘爱上酒家楼,不怕归迟总不忧”这样的句子,句句揭着丫鬟仆人们的短,让丫鬟仆人们恨他恨得牙痒痒。然而就是靠着写婢仆的八卦,李昌符竟然也出名了,及第了。由此可见,唐朝的时候,高考满分作文的评判标准还真是没有定法,完全不拘一格。
胃为有着干谒和行卷的风尚,考生在高考前找考官套磁,简直是太正常不过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温情的故事流传于坊间。
比如牛僧孺跑到韩愈和皇甫湜那里行卷,韩愈和皇甫湜一看:哇,小伙子挺有才!不妨破格录取。但他现在不出名啊,怎么让他快速成名呢?咱来做场秀吧!于是,韩愈和皇甫湜告诉牛如来孺,让他某年月日,一定不要待在旅馆,而要出门溜达。这个时候,韩愈和皇甫湜就乘坐宝马香车招摇过市,前来拜访牛僧孺,到了旅馆,牛僧孺自然不在。韩愈和皇甫湜就在旅馆门上大书特书寻牛僧孺而不遇,这个名叫牛僧孺的无名小子,一下子就蹿到了新闻头条。科举功名,也很快手到擒来。
牛僧孺的成名过于高调,而朱庆馀则含蓄许多。朱庆馀也是挺有才华的人,他跑到张籍那里行卷,张籍是往届的进士,因为在考场上写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而名声大噪。朱庆馀把自己的作品奉上之后,心里有点打鼓,等待了一段时间,决定问问张籍自己能不能考上。但是直接问吧,有点不好意思,怎么办呢?他写了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写的虽然是一位刚刚出嫁的女子问新婿自己的妆容是否时尚,实际上是问自己的诗文有没有可能得到考官欣赏。
张籍何等聪明,自然明白了话外之音,于是也给他回了一首诗——“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筹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意思是:那华贵的衣饰比不上眼前人尊贵,采菱女虽然身份低微,但明艳绝伦,一曲清歌可抵万金,你高中没有问题。
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高考,谈不上多么公平公正,却也让无数有才华的人崭露头角。也许大唐就是这么个气度恢宏的时候,你有才,你尽情表现,世界终究会给你一个舞台,不在当时,就在后世。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