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数数的马与算不清楚的人
- 健康教育
2021-10-27 16:13
订阅
西班牙《趣味》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做好事,不要看对象是谁》,文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房间里有一个18个月大的幼儿在一个晒衣服的陌生成年人身边玩耍。突然成年人把一个衣服夹子掉在了地上,他假装捡不起来,惊呼道:“我的衣夹!”幼儿见状马上走到他身边,捡起夹子递给了他。
这实际是德国科学家精心设计的一个实验,通过这个实验,科学家得出结论:人类有利他主义天性,因为甚至连几乎没有社会意识的幼儿都知道帮助他人。
从这个“利他的幼儿”,我联想到了“聪明的汉斯”。20世纪初,有一匹闻名遐迩的马叫汉斯。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会算算术。比如你出一道题:2*2=?这匹马就会用蹄子敲4下,得出正确答案。表面上看很神奇,但是实际上,当汉斯用蹄子敲到到头重要的那个数字时,在场观看的人就算是再有自制力,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某种紧张的神色,而汉斯一旦接到这种暗示,马上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而给出正确的答案。
那么,这匹“聪明的汉斯”与那个“利他的幼儿”有什么关联吗?我认为,幼儿与汉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敏锐的观察力。事实上,18个月的幼儿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凭直觉意识到“主动”捡起那个衣服夹子会获得在场的成年人赞许的目光。如果说幼儿在客观上是在“利他”,但他的出发点却是利己,因为这样做铁定会赢得大众感情上的喜爱和物质上的鼓励。其实汉斯也一样,每次“算”对了数学题,评价不是一定要爱抚地拍拍它的脑门,再给它加上一把可口的草料吗?
所以,我很怀疑德国科学家的结论,至少从这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难以得出人类有利他主义的天性。我们不用设计任何实验,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事实都可以证明人类有自私的天性。孩子的父母有一天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就会对身边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不信您从孩子的手里抢走玩具试一试看。其实,这种自私的天性也未必就是邪恶。“经济人假设”是本文经济学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经济人的更改体现在出于利己的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个人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又可以通过竞争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达到“不损害一些人就不能进一步改善任何人”的状态。
人固然是利己的,但往往需要通过损人才能利己,甚至不利己也要损人。我所在的机构曾经请来人力资源专家为职员开培训班。课上专家安排职员们玩了一个“最后通牒”游戏。游戏本身非常简单,专家手里有100美元,声称要送给A职员,条件是A要拿出其中一部分(不论多少)给B职员。B也要表明希望得到那笔钱的多少,如果A提出的分配比例达不到B的要求,那么二者谁也得不到这笔钱。游戏的关键是,A与B二者互相不能沟通,而且只有一次机会。这个游戏在国外很流行,统计显示大部分的玩家会给对方50%上下做了“君子交易”。只有一位扮演B的比利时“小人”在纸上写下了0,换句话说,哪怕对方给他很少一点钱,比如1%,这笔交易也可以达成。事后大家转头这位比利时人追问:“你为什么会接受这么不合理的交易?”比利时人回答说:“本来那100美元就不是我的,假如我的要求是0,那么对方铁定会分给我一些钱,而反过来我要求任何大于0的比例,都有可能使我分文不得。”仔细分析一下,只有这位比利时人是真正的利己“小人”,因为他的玩法保证了自己获益。而大多数的人却在“公正”的名义下,干着损人不利己的勾当。
我们是否可以推论:如果人人都有且只有利他情结,社会就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如果人人只有利己天性,那么社会就会演变为市场经济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非常非常可惜,在这个世界上,损人不利己却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使分文不得,也不能“便宜”了对方。难怪人类社会至今也不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