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水漂背后的物理学
- 健康教育
2022-04-28 11:27
订阅
侧身弯腰,用力甩你的手腕,手中的石子沿着水面飘荡出去……有谁小时候没玩过打水漂呢?打水漂是人类最古老的游戏之一,这种游戏相当简单:看谁的石子在水面跳跃的次数多。科尔曼•麦吉,美国德克萨斯州人,一直保持着在1992年创造的当今这项游戏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当时麦吉抛出的石子在布兰科洒上一直跳跃了38下。想要尝试击败麦吉吗?看了这篇文章,你就有机会学会最棒的打水漂的方法,因为法国科学家的研究揭开了打水漂的奥秘。而这个奥秘的揭开却是由一对父子的对话引起的。
父子对话引发的物理学发现
直觉似乎告诉人们,使用扁平略圆的石块抛向水面,越用力就越能让石子在水面有更多弹跳;而且石块在抛掷时必须旋转,同时石块要尽可能以较小掠射水面的角度沿水面飞行。这里面有没有精确的物理学原理呢?
第一次结打水漂背后的物理原理感兴趣来源于科学家与他8岁儿子的对话。一天法国里昂大学利德里克•博凯博士和8岁的儿子出去散步,在一条河边两个人玩起了打水漂,儿子问他,怎样打水漂可以打得更远呢?像千千万万回答儿子的问题的父亲一样,博凯博士将自己在小时候就精通的打水漂游戏亲自示范给儿子。看着石块在水面上留下的涟漪,物理学家冒出了一个离奇的想法:为什么不用物理学的知识把打水漂的过程搞清楚呢?于是这位物理学家开始了艰苦的研究。后来这位科学家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一组研究打水漂的方程式,发表在2002年的《美国物理学》季刊上。根据他的研究,要想达到麦吉所创造的打水漂吉尼斯纪录的顶峰——38下,要求一块石头以25英里/小时(约每小时40公里)、每秒14转的方式抛出。而真正的秘诀在于你扔的石头应当以20度的“黄金角度”撞击水面。
博凯有研究还表明,石块弹跳,只有在抛掷的初速超过某个临界值时才会发生,旋转的石块能使飞行稳定,并且提高弹跳几率;而且,弹跳次数多寡取决于入射水面石块的速度,当然,这也取决于石块抛掷的初速。但实际上,弹跳次数受角度不稳定因素限制,角度不稳定因素与运动速度无关,因而弹跳次数取决于对继续飞行至关重要的第一次弹跳。
发明自动投掷机
这篇论文得到了马赛大学失去平衡现象研究所格兰尼特的注意,他和他的学生从这篇论文中汲取了灵魂制造了一台自动投掷机,利用自动投掷机将直径5厘米、厚度2.75毫米的铝制圆片投入2米长的水池,用以模拟打水漂的过程,并用高速相机将整个实验记录下来——圆片接触水面的时间通常不到百分之一秒。实验印证了博凯的发现是正确的。实验证明:石头是否旋转、速度、石头的触水角度都会影响石头的弹跳次数,其中旋转的程度是打水漂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者发现旋转可以稳定石块在窜的飞行姿态,使其更容易反弹。而角度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当石块沿着与水面呈20度夹角飞行的时候,石块总是能够跳跃很远,当石块入水的角度小于20度的时候,石块就会在接触水面的过程中很快地消耗掉动能,当入水角度大于45度时,石块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向前弹,而是直接掉到水里了,而石头的触水角度基能保持在20度左右,不仅能以最小的速率(2.5米/秒)打出水漂,还可以使石头与水面碰触的时间降到最低,这代表因碰撞消耗的能量较小,有更多的能量保留做后续的弹跳。
打水漂理论的应用
科学家所做的打水漂的实验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它可以帮助物理学家模拟航天器重返地球时进入大气层的过程:当航天器从空气稀薄的太空重返地球,进入“浓密的”大气层时,它的运动方式就与打水漂有几分类似,也有一个“弹跳”的过程。若航天器与大气层的接触角度太小,航天器会像水漂一样被弹回太空。举例来说,飞船的返回舱在返回过程中,到一定的高度,就会进入一个所谓的科学上叫“黑障区”的阶段,这是因为飞船返回舱在以超高速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激波,形成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高温区内的气体和返回舱表面材料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一个等离子区。它像一个套鞘似的包裹着返回舱。因为等离子体能吸收和反射电波,会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直至中断。这时返回舱靠自身的控制系统,按照一定的程序返回地面;再到一定高度以后,就可恢复测控,地面就可以与航天员建立通信联系,因此打水漂实验将帮助物理学家更准确地模拟航天器回收过程,根据模拟的结果更精确地设定航天器进入大气层的角度和速度,降低“黑障区”阶段的系统风险,提高回收的成功率。看来小小的打水漂,蕴藏的学问还真不小。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