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才

健康教育
2022-10-14 17:29

订阅

上世纪40年代,重庆有个“二流堂”,这是一个自发形成的小圈子,成员均为作家、画家和音乐家,其中包括吴祖光、丁聪、黄苗子、冯亦代等人。里面还有一个怪人:盛家伦。

这个人怪在什么地方?怪就怪在他学识渊博,能说能唱,但几乎从不著述。后来很多“二流堂”成员的回忆录中都提到了这一点。吴祖光说:“盛家伦是著名的音乐家,但他的学问远远超过音乐的领域之外,多少学术界知名人士把盛家伦当做咨询、解答问题的大家,可以坐在他的大书桌对面倾谈终日。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定居的北京东单西观音寺楼上那个大房间里,桌上、床上、地板上全是书,中文书,外文书、线装书,一堆堆垛得像小山一样。琉璃厂的个体书商三天五天地给他送书来。他外出归来,也很少不捧着或挟着书的。任何时候闯入他的房间,你总会看见他或坐或卧,或在窗前,或在灯下,一定是在看书……但是朋友们难以理解的是他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写作。他没有留下一篇文字材料……”吴祖光猜测:“或许他曾经有过研究、写作的计划,然而未及着手便在他的壮年的1956年,也即‘反右派运动’前夕因病逝世,给人留下永远的遗憾。”

我身边也有一些这样的人,而且据我所知,几乎很多文化圈子里都有这种胸有丘壑、口若悬河的怪才,大家公认其见多识广,个性鲜明,愿意向他们请教,怪才们也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但不知是因为“知深而不述”还是懒惰心理作崇,他们却很少动笔。文化之流传,文字是最直接的方式。多少人凭着所谓的勤奋,将自己并不高明的见识记录下来,并代代相传,而怪才们脱口而出的惊人之语,却在说过之后的第二天就被人忘记了。因为他们的惊人之语太多了,新的大论马上覆盖了昨日的高潮。

怪才的周围总是名流如云。以盛家伦为例,他是电影《夜半歌声》插曲的主唱,随着《夜半歌声》的走红,盛家伦的名字也家喻户晓起来。当年,电影演员秦怡参加大合唱时,盛家伦就是指挥;除了“二流堂”成员外,他还和聂耳等音乐界人士同出同入;他教给新凤霞发声技巧和音乐理论,使这位评剧演员的表演更上一层楼;他在上世纪30年代曾以英文版和日文版《共产党宣言》指导过陈荒煤、金山等革命青年……

像盛家伦这样的怪才,本身没多少著述,他们只能活在名流们的笔下。那些深深为其折服的名流们通过各自的理解来记录和描述怪才之怪。但是,他们很少直接记录怪才的高论,而是记录怪才之怪、怪才之才,记表象而不记实质,这就让怪才们的形象更加扑朔迷离。其实,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像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自己吹得很大,但大量的文字却使他们露了馅。人们只消读一读他的文字便能分辨出来:哦,原来不过如此啊!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10

 

获得拼图4号卡片

此拼图还差3张,继续努力哦!

查看拼图

+0

您阅读这篇资讯很久了,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快去发表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