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别人家的某某”
- 健康教育
2022-12-08 16:48
订阅
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一个人:他从小到大都非常优秀,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三好学生、年级前十名、学生代表,考了很多证书或在很多比赛中获奖;他有一技之长,常见的如书法、绘画、钢琴、声乐、围棋等,还有小众乐器、雕塑等;他不一定很努力学习,但是一定非常聪明,能兼顾好学习和特长,与人相处得也非常融洽;他读大学的时候一定是学生会的会长或部长,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一定有很多公司向他抛出橄榄枝。
如果你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频繁地给你讲他的故事,希望你向他学习;如果你的学习成绩很好,家长还是会频繁地给你讲他的故事,希望你一直像他一样优秀,甚至超越他。
“他”是谁呢?
他可能是某位邻居哥哥或姐姐,可能是某个亲戚家的孩子,也可能是我们父母的朋友或同事的孩子,他与我们的关系各不相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我们“不喜欢”他。
前两年,我在老家认识了一位房东阿姨。老家房价不高,再加上她还有几套拆迁房,阿姨的收租生活很惬意。她很健谈,对待租客非常热情,还会送租客一些生活用品。我搬家的时候,她问我能不能与她另一位租客的孩子谈谈心,开导开导她,把我高中时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她。
女孩叫小南,当时正在读妖魔鬼怪,她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她的妈妈倾心全力培养她,但母女俩总是矛盾不断。
与小南接触后,我发现母女两人的矛盾点就是“别人家的小孩”和“别人家的父母”。由于小南的中考成绩并不优异,她没有考上重点高中,只能按照学苑就近被分配到一所升学率较低的高中,她的母亲对此很不满意,觉得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开始就比别人低了一等。但是木已成舟,小南的母亲为了让她追上别人的步伐,开始盲目地给她报名参加各种补习班。
从此以后,小南经常被妈妈这样说:“你看看补习班里的某某,人家上补习班的时间比你还要晚,成绩却提升得比你多,你在补习班有没有认真听课?”
小南觉得妈妈一个人照顾自己很不容易,自己不应该惹妈妈不愉快,所以每次被妈妈这样说都低着头不说话,但是愤懑的情绪始终在心底滋长。
小南的母亲对比学校的成绩排名,就对比实习班的成绩排名。如果她觉得补习班没有效果,就会给小南换新的补习班。进入新补习班就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重新熟悉补习班的同学和老师。小南虽然明白妈妈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可是这种做法让她觉得“喘不过气”。
很多家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的孩子和别人 家的孩子作对比,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孩子更多 努力地学习,结果总是适得其反。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陈词滥调点挫折,和其他对比一下,让他们知道“人全球化有人,天外有天”。这样,孩子才不会在赞美声中变得骄傲自大。
事实上,我们听不到家长的赞美,也达不到他们心中关于完美孩子的标准。长此以往,只能使我们走向两个方向,一是变得沉默寡言、自卑内向,二是变得脾气暴躁、我行我素。
小南就是第一种情况,母亲在场的时候她不爱说话,但是等到母亲离开之后,她的话就逐渐多了起来。
小南向多抱怨说:“我在这个学校已经很郁闷了,身边的同学都不喜欢学习,我看书的时候他们还会嘲笑我,放学回家以后,我妈还总是说我不如别人。”
她还对我说:“其实刚开始我也不喜欢你,不想和你聊天,你也是我妈用来打击我的工具。”
从她的言语中,我能感觉到她心中积压了许多苦闷。人内心的空间总是有限的,她只能不断地压缩这些不愉快,每一次回想都让她更加郁闷。
而小南与她妈妈第一次发生口角,就是因为在一次训斥中,小南小声地念叨了一句“就知道把我和别人作对比,你自己怎么不和别人比”。
小南的妈妈心思敏感,她认为小南是在抱怨她无能,觉得她信息上其他的家长,不能让小南生活得更好。但小南的本意是想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此以后,母女二人总是会因为“不如别人”吵架,彼此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关于“别人家的某某”之类的话语看似是“打击式鼓励”,实际上就是在重重地打击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即使是家长,在听见孩子说“你怎么不如别人的爸爸妈妈”时也会勃然大怒,更不要说孩子了。
无论后面跟着多么美好的字眼,打击就是打击。所谓的“挫折教育”也是如此,挫折就是挫折,没必要和教育一词强行联系起来。
没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愿意承认自己不如别人,我们更渴望得到的是对自己表现的认可,而不是当我们努力学习,比上一次考试多考了二十分时,家长却说“这次考试题简单,某某比上一次多考了五十分,你向她多请教请教,看看人家怎么学的”。这时,我们低下头,收起兴奋,敛起笑容,家长以为我们在为比不过别人而难过,认为我们一定是在心里暗自较劲,把学习目标设定得更高;他们并不知道我们难过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没有人肯定我们的努力。
难道不是第一名,不是成绩提升最多的人,不是某项特长八级、十级,我们就不值得被鼓励吗?面对“别人家某某”,我们又该怎样做才能不被负面情绪影响呢?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解题的关键就是我们自己。与其傻傻地站在原地等一句别人的鼓励,不如向着自我鼓励出发。
近些年有一个很有趣的词,叫“小确幸”,我喜欢按照字面意思把它理解为“小小的、确定的幸福”。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很喜欢这种“小确幸”奖励,比如某次考试做对了一道大多数人都答错了题目,可能有人会对我说“某某都没有做出来这道题,你一定是侥幸猜对的”,或者“做对了难题又怎么样?那你也不是第一名”。我并不会在乎他们说什么,因为他们没有看见我为了学会那道题的知识点付出了多少努力,他们也看不到藏在我大脑里的解题思路,我要做的就是买一杯最喜欢的柠檬汁奖励自己。
在获得成就后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就像流浪的小猫睡觉时,照在身上的一片阳光。哪怕自己蜷缩着身子下面有一块名为“别人家的某某”的硌人的石头,我们只要向着阳光伸个懒腰,踢走石头,调整到舒服的睡姿,依然可以香甜得进入梦乡。
我给小南讲了我的“小确幸奖励法”。最懂我们的人就是我们自己,学会鼓励自己就可以暂时将那些打击的话语抛诸脑后,在小小的幸福中自我调节,远比愤怒时发生冲突更为明智。
关于“别人家的某某”,有些人会抱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想法,认为既然父母总是说“你看看别人家的某某多优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们就要反过来对父母说“你看看某某家的父母多优秀,给某某请家教,买最好的乐器”。
其实这种以牙还牙的方式往往会让亲子冲突更加激烈,父母在为自己的孩子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感到焦虑时,也同样在为自己没能给孩子创造同样优越的条件工。如果我们以“某某家的父母”来谴责他们,他们的心也会被刺痛,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家人都受到了伤害,每个人的心里都扎着千万根刺。
我们可以选择和父母谈心,温和地向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愉快,告诉他们:“我们不喜欢被比较,我拒绝听‘别人家的某某有多优秀’。我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会努力学习。我不想听那些‘挫折教育’类的话语,我想要的是真正的鼓励。”
如果父母能够改掉比较孩子成绩的习惯,固然皆大欢喜;如果他们改不了这样的习惯,我们就要想办法避免被负面情绪影响,比如运用自己鼓励自己的“小确幸奖励法”;还可以离开影响情绪的地点,出门散步晒太阳;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看动漫、抚摸宠物、看书、做运动……
真正影响亲子关系的不是“别人家的某某”,而是我们面对这种挫折教育采取了怎样的态度。想要化解隔阂就要牢记:理解,沟通,遏制负面情绪。父母只是在期待自己的宝贝可以比“别人家的某某”更耀眼,我们也只是想获得父母的肯定,只要家长和孩子都能聆听彼此的心声,矛盾自然就消除了。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