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养成拖延的习惯

健康教育
2022-12-15 17:31

订阅

每到寒暑假,制订好学习计划却又没有按时完成的你,是不是每天晚上都会对自己说一句“明天一定完成目标”?结果日子拖着拖着就临近开学日期。我们本想在长假的前半个月就写完作业,结果迫不得已要在开学的前几天拼命写作业才能按时交上去。

可惜追悔莫及,熬夜写作业的我们不禁长叹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似乎有生命一般,它看着我们整日沉迷于打游戏、看视频、吃美食、睡觉,只能默默叹息着离去。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快乐过后我们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不眠不休地写作业来支付快乐的代价。

我们悔恨、自责,下定决心痛改前非,但在下一个长假时依旧改不了拖延的毛病,一次次地重复“痛并快乐着”的感受。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起开学前的某天夜里,有一个少年坐在书桌前:胳膊肘撑在桌子上,手托着脑袋,一歪头就失去支撑,从瞌睡中惊醒。醒来低头一看桌上的作业本,上面的文字有的团在一起,似一团乱麻;有的笔画分离,像满天星斗;更有部分笔触像弯弯曲曲的绳子,时而打结画个圈,时而“斗折蛇行”,在纸上流畅地划过。

第二天清晨,疲惫的少年洗漱完毕,对着镜子做了一个搞怪的表情。镜子里的你回以同样的表情动作,定晴一看,昨晚那个可怜的赶作业的少年就是你自己。

小林就是这样一个“拖延症男孩”,从上小学开始,他就从来没有按计划完成过假期作业,总是要拖到开学前才写完,有时甚至要拖延到开学后一周左右才能补齐。

拖延成瘾的小林并不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排名一直游走在班级里中等偏上的位置。面对平时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小林总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在生活中,每次父母叫他帮忙做些事情,小林也能完成得又快又好。他的拖延症似乎专门针对寒暑假作业,每到放长假时,他就会不自觉地忘掉自己的决心,丢弃“不写完不能玩”的誓言。

小林为此很苦恼,看着其他同学开学前抓紧时间打球、聚会,他的心早已经飞到了篮球场,人却只能被关在房间里整日写作业。

像小林这样的“拖延症患者”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尤其在高中生群体中更为常见。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有这样的困扰,往往压力越大,我们的拖延症就越严重。

我们对推迟计划的后果心知肚明,知道这样做会使我们陷入困境,一个又一个麻烦会接踵而至,但是我们没办法调整自己的行动,仍然将要做的事情不断延期。

这里有一个误区,拖延症和“最后一刻完成任务”的习惯总是很容易混淆。如果你能够按计划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那就不是拖延症。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只是不想完成得太快。拖延症则是自我调节失败,会不断地走出计划时间,比如小林,在超出烈军属完作业的计划日期后,他还会继续拖延到开学,最后拖延至开学一周以后,老师要求交作业时他才勉强写完。更直观的差别就是拖延症会影响我们后续的学习计划,而“最后一刻完成任务”的习惯则不会影响我们之后的计划安排。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区别来分析自己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拖延症少年”。

如果你符合拖延症的特点,并且像小林一样深受其害,不妨和我一起走近拖延症,探索拖延症的秘密。

导致拖延症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个人性格与恐惧。

我们都觉得那些总是拖延的人非常懒惰,实际上,确实有一部分人的拖延症源于懒惰的性格。他们总是“懒得做”,日复一日,懒惰使他们的任务不断延期,并且他们常常处于一种“躺着焦虑”的状态,即越懒惰越不做事,越不做事就越焦虑。他们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变得心烦意乱,只想躺下休息。

第二类原因就是恐惧,每个人恐惧的东西都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恐惧失败、恐惧成功、恐惧不完美、恐惧未知的事物。

恐惧失败的拖延者会认为:“如果我拖延下去,那么我做出来的结果就是仓促而就的,没有发挥出我的全部实力,我实际的能力远比我表现出来的更强,所以我就是非常不错的潜力股。”这很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不断地自我陶醉、自我安慰。

恐惧成功的拖延者则会认为:“如果我这一次把任务完成得非常好,那我下一次可能就无法达到这样的成功,下一次不成功的话,我的名声就会受损,并且其他人看见我的成功可能会嫉妒我、排挤我、孤立我。”在这种情况下,这一类拖延者不只会拖延,还会焦虑,甚至会产生被害妄想。

恐惧不完美的拖延者是因为过度追求完美主义,他们会担心事情做得不够好,总想准备得更好、更全后再去做,或者等一等再做,想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但是越追求完美,需要做的事情就会越多,任务量逐渐增加,从而需要更多的时间完成任务,他们不得已就开始拖延了。

最后一种类型是恐惧未知的事物的拖延者,比如我们在做一项很重要的调查时,突然遇到了麻烦,因为害怕无法掌控接下来发生的各种意料之外的状况,我们就会拖延,不想再继续这项调查。

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复杂,除了这两大类型之外,还有很多特殊原因。比如享受拖延,喜欢在延期后的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带来的快感与成就感;再比如不喜欢被别人安排任务,讨厌被 人支配的感觉等。一个人做事拖延的原因可能有一种或几种,想要改变拖延的习惯就要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以小林的“寒暑假作业拖延症”为例。首先,作业量太大令他望而却步;其次,因为个人的懒惰,沉迷玩乐的小林总是会在应该做作业的时候出去和朋友们打篮球;最后,也有恐惧的因素,小林越是担心自己无法按计划完成作业,就会越拖延,一边玩一边焦虑,有做作业的想法,却没有做作业的行动。

拖延看似不可怕,毕竟迟迟完不成任务并不会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看起来比较安全,可是我们不能被拖延的外表所蒙蔽,与拖延相伴而行的往往是焦虑和抑郁。重试的拖延症往往会伴随严重的焦虑,这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与安全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

那么如何摆脱令人痛恨不已的拖延症呢?

第一,我们要有克服拖延的信心。

很多同学都会在长假第一天醒来时信心满满,在心底暗暗发誓“这次我一定能迅速在十几天内完成作业”。可是,当我们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又一本的习题册,看着书桌上堆成小山的作业,信心瞬间就丧失了一大半。等到晚上,看到自己努力了一天却只完成了一点点内容的时候,信心所剩无几,大脑中仅剩一句“我写不完了”。这时我们最好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假设我们努力了一天,完成了5%的作业量,我们就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还没有做完的95%,而是要鼓励自己,还有十九天就可以完成全部的作业了。

为了增强信心,我们可以按照“低目标,高行动”的方式逐步进行改变。比如我们每天在正常状态下可以完成4%的作业量,那么就可以把标准线定在每天完成3%的作业量。这样一来,不出意外,我们每天都可以超额完成任务,这将给予我们成功的满足感。之后再逐渐提高标准线,满勤我我们满怀信心前行,冲击更高的标准线,也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其他的困难任务时,不会因为任务太多、太难而中途放弃。

第二,我们要接受任务,接受那些令我们恐惧的事物。

成功或失败、完美或欠缺、简单或困难,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一定会面对的,我们无须在意他人的褒贬,更不必对自己处处挑剔,使自己缩手缩脚,不愿、不敢行动。生活是自己的,学习任务也是自己的,无论是老师、父母逼着我们做题,还是我们自己心甘情愿地学习,任务本身没有对错。我们不断拖延,最后学不到知识,我们就会发现被坑害的人只有自己。

第三,约束自己,强化完成任务的动机。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知己,比任何人都清楚该如何控制自己享乐的欲望,既然我们能控制自己拖延时间不去学习,那么,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不去打球、不玩游戏呢?自我约束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设定奖励目标,只要我们能完成任务、不拖延,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小林和父母约定“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出去打球,而不是去上不喜欢又没有效果的补习班”。那么,小林完成任务、不拖延的学习动力就会得到强化,拖延习惯也就可以得到改善了。

总而言之,适度地放松可以让我们调整状态,但是过度放松、整日拖延则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如果你在学习中也有拖延的问题,就赶快行动起来,制订一个改造计划吧!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10

 

获得拼图4号卡片

此拼图还差3张,继续努力哦!

查看拼图

+0

您阅读这篇资讯很久了,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快去发表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