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
- 萌叔说历史
2018-07-12 15:09
订阅
说到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势必是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已经神话了,其中就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之称,后世鲁迅曾评价其为“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自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来,其鞠躬尽瘁助刘备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业,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更是一心辅佐刘禅,直到魂断五丈原。
那么如此有才能的诸葛亮,在面对扶不起来的阿斗之时,为何不取而代之呢?
诸葛亮
刘备伐吴之前,诸葛亮曾几次劝阻刘备以大局为重,要联吴抗曹,刘备最终还是没有听,最终被人火烧连营七百里,闹到白帝城托孤的下场。
刘备托孤,切断诸葛亮取而代之的念想
历史记载,章武三年二月,刘备病情加重,即刻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
刘备知道自己死后,儿子年幼定然无法服众,必然要找一个能全心全意去辅佐他的人,诸葛亮就成了首选。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
随后又让刘禅把诸葛亮视为自己的父亲,这也是诸葛亮被称为“相父”的原因。
但是众所周知,在蜀汉政权尤其是刘备和诸葛亮眼里,曹丕篡汉那是忤逆的行为,是为众人所不齿的行径,而刘备托孤偏偏要拿诸葛亮和曹丕相提并论,是否另有深意呢?
这一招先声夺人让诸葛从此对刘家只能忠心辅助,不然就落个篡权的骂名,同时,刘备这么一说,还平了其他人心中的不服之气,可谓一箭双雕,如真如此,刘皇叔的心机之深可谓当世无人能敌。
至诚至信,死而后已
再看看诸葛亮本人,当听到刘备的那番话时,他立刻跪在刘备的病榻前,泪流满面地说:“臣一定竭尽全力辅佐新帝,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不管刘备的用意何在,也不管诸葛亮有没有私心,或者是逢场作戏的应付刘备,但后面的事件证明了诸葛亮没有应付,的确是一个忠心的臣子。从率军南征,到北伐中原,再到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自己的儿孙也都为蜀国尽了忠。
可以说,诸葛亮始终不忘先帝的重托,兢兢业业,为蜀汉的兴盛大业尽心尽力。正是因为这种至诚至信,才有了《出师表》这种让人读来感动不已的文章。
刘禅
有的学者分析,诸葛亮之所以没有取而代之,不仅仅是信守承诺,也是因为当时其他政权势力强大,在这种虎狼环视的境况中,如果在引起内部的争斗,必然会削弱国力,甚至有覆灭的危险,而且诸葛亮没有刘备的那种王霸之气,用人不当无法御下,从用纸上谈兵的马谡丢了街亭,到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情况来看可见一斑。
当然,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有待于考察和发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在众多学者的眼中,还是比较完美的,也是比较受推崇的,他塑造了一个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也是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所以,这样至诚至信、忠心天地可鉴的大智慧者,是不会做那些对不起君主的事情的。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