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太懂事儿的女儿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 深夜来伩
2019-04-22 18:01
订阅
中国家庭多的不是苏明玉也不是樊胜美式闺女 而是这种闺女
周五晚上,和两个朋友边聊天边吃烤肉,工作的压力以及生活的烦恼暂时得到了放松和排遣,这次应该我付账,因为大家都不是富二代,拆二代,经济实力都差不多,不谋而合的达成了轮流付账的默契,走到柜台结账,付款,几乎同时手机收到了一条交易提醒,亲爱的花粉,你有一笔花呗交易,交易金额357元......
此时的数字是没有多少感觉的,这就是信用卡支付,移动支付的“优点”,不用亲手把现金从钱包掏出来,不用切身感受钱包变扁,现金减少的那种失去的痛感,所以很多人说,不用现金支付,花钱越来越不心疼了,而且花钱速度也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
首次对消费数字有了“感觉”,是在得知每次进城父母为了省下2块钱,不管寒风还是酷暑宁肯等1个小时公交车也不肯坐出租车后,每次消费结账,心里就会不由自主的将眼前的消费数字与那个2块进行对比,总有莫名的罪恶感。
后来发现,这种罪恶感如影随形,开始拼命的想给与,想让父母的生活更好一点,更好一点,很简单的想法,如果父母过的不好,作为女儿我如何安心好好过?
前阵子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再次掀起全民热议“原生家庭”、“重男轻女”的话题,苏明玉与樊胜美们代言原生家庭魔咒,似乎与家庭决裂的苏明玉比任由家里吸血挖髓的樊胜美更值得肯定。毕竟,原生家庭辜负她在先。
但是,那些没有成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得到父母的疼爱同时也懂得父母的艰辛的女儿们,她们拼命赚钱,拼命回报家庭,她们没有苏明玉的能力和运气,资质平平,身上也承担了养家的责任。
一个同事,自己薪资很低,老公工作不稳定,孩子正上初中,要还房贷车贷,公婆需要照顾,父母需要照顾,每月疲于应付各种开支却怡然自得,始终记她说,比起给自己买衣服,更想省下钱来给父母花。
一个朋友,30岁,未婚,这些年工作的全部积蓄都给了家里买房,装修,她很清楚这个房子最终是属于弟弟的,但她付出起来也没有丝毫保留,因为她想帮父母分担,当然,也会有迷茫的时候,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将来也会和一个人组建家庭,也面临着来自普通家庭的两人一起奋斗房子,车子,养育孩子,如果没些积蓄,不知道会不会在婚姻生活中“底气不足”......但是,那是未来的烦恼,当下还是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帮助父母分担。
从她身上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毕业工作开始,赚的钱一半满足自己,一半照顾父母,家里,尤其是父亲生病,自己几乎承担了全部的医药费和生活费,和弟弟们比起来,我赚钱看起来更容易些,如此,到结婚真的是没点积蓄,自己心里对于刚刚组建的小家多少是有愧疚的。
其实中国家庭多的不是苏明玉式闺女也不是樊胜美式闺女,而是这些平平常常懂事儿的闺女。想到父母不容易,常常感觉自己花钱消费就是一种罪过。
那些真正不用赚钱养家的女儿,常常会羡慕她们,但也仅仅羡慕。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