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第一大忠臣晁错到底为何冤死?谁害死了他?

萌叔说历史
2019-05-06 09:41

订阅

  一个人对一个王朝、一个政权死心塌地是什么表现,翻看历史,晁错的作为可以说就是古往今来忠臣的表率,他推心置腹的对待汉室王朝,安民平天下,采取各种方法稳固皇室政权,最终却落了一个腰斩的下场,可以说是汉朝第一冤案,那么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为何会被下令处死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段历史。
  晁错出生在颍川(今河南禹州,出了不少名士),当时正好是汉高祖七年,晁错从小就学习法家思想,可以说深深的受到了其影响,这从他之后的做事风格来看就可以看的出来,在汉文帝掌权之时,他因在做文章的方面很擅长而被任命为太常掌故。
  后来又派他去进修了儒家思想,学成回来之后就被任命为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的秘书),后来汉文帝觉得他是个有才华的人,就任命他为太子家令(也就是太子的管家),试想这太子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人,汉文帝让他跟着太子,就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他也不负厚望,深受太子刘启的赏识。
  前169年,匈奴进犯边境,汉文帝发兵讨伐,晁错趁机上书《言兵事疏》,这里提出了“以蛮夷攻蛮夷”的看法,并且指出对匈奴作战,器械要好,士卒要精,将领要良,其文说的是头头是道,非一般纸上谈兵之言,文帝很是赞赏,但是并没有采纳。
  后来晁错又上了一本《守边劝农疏》,提出了用经济奖励来鼓励移民到边境,这样来抵挡外患的做法,被文帝采纳,接着他又上了一本《募民实塞疏》,详细的说了如何安置移民生活的的具体措施,可以说他提出的点子,都是有可行性指导的。
  等太子即位,也就是汉景帝,晁错一因为是他的亲信,二是他能力确实强,因而被升官做了内史,俩人经常是讨论国家大事,汉景帝对他是言听计从,很多法令都由晁错修改,这就引起了大臣们的嫉妒。
   当时的丞相申屠嘉就参了他一本,说他擅自开凿庙墙,要处死他,结果晁错提前得知了风声,最终导致申屠嘉计谋失败,最终郁郁而死,他这一死,汉景帝就直接把晁错提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晁错这个人过于刚直,对于国家大事往往是深谋远虑,然而却看不见自己会深受其害,你什么都为国家着想,势必会动了别人的利益,因此他和同事间的关系都不好。
  他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上了一封奏疏《削藩策》,指出如果现在削藩,那么藩王会反,但威胁小,如果不削藩,那么藩王也会反,不过那时候威胁就大了。
  这事一出,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不得不说晁错实在是太敢说了,他爹都看出来他动了别人的奶酪,说了一句,“老刘家是安稳,咱们老晁家算完了,我是不能等到大祸临头了”,遂服毒自尽。
  晁错强行削藩引起了藩王的仇恨,削藩令一出,果然吴楚等七国联手反叛,史称七国之乱,这一切都在晁错的预料之中,所以他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他给皇帝把手京城,稳住大本营。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与晁错有仇的袁盎此时求见景帝,称这七国联军主要是为了来诛杀晁错,清君侧而已,只要杀了晁错,然后在宣布恢复七国封底,那么七国自然会退兵,如此只杀一人,便可平定乱世,景帝默认良久,最终决定诛杀晁错。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记载“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看似好像是皇帝给晁错面子,其实真相可能并不尽然,班固直接记载“绐载行市”,就是晁错是被骗到刑场的,当时晁错只以为是皇帝要召见他,殊不知等待他的竟然是腰斩重刑,他到死都没有一个申辩的机会。
  等到晁错死了之后,汉景帝就跟大臣说,这晁错也死了,七国该退兵了吧,后果可想而知,七国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不过三个月之后,七国之乱就被平定,汉朝从此皇权彻底得到了巩固,只可惜“清君侧”这种骗三岁小儿的话,竟然害死了国家忠良。
  晁错可以说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典范,不过汉景帝同样想“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但是他牺牲的是对他忠心耿耿的晁错,杀晁错名为杀奸佞,实则是汉景帝的“弃车保帅”之举,古人常言“伴君如伴虎”,诚不欺我。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10

 

获得拼图4号卡片

此拼图还差3张,继续努力哦!

查看拼图

+0

您阅读这篇资讯很久了,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快去发表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