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火烧圆明园背后的来龙去脉
- 萌叔说历史
2018-07-16 14:15
订阅
圆明园这个承载着我国无数瑰宝和历史文化的园林,毁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它的毁灭诉说着当时英法联军的暴行,也哀叹着那个时期国之将亡的衰败……再后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史书对火烧圆明园的记载也是简短概括,似乎是不愿意再次提及这段历史性的羞辱。但一件大事的结果,注定它的过程不会平淡无奇,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火烧圆明园的始末。
圆明园
根据现存的一些史料,参与那次浩劫的,除了罪魁祸首英法联军外,我们民族中的败类也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据英法联军将士的回忆录,他们是10月6曰追赶满兵,进入圆明园的。当日,为了战事,在圆明园外围烧了几间房子。来自乡下的英法兵土,住在宫殿里,眼界大开,垂涎三尺,已经在议论盗掠珍宝。但据说第一天还好,只有几个法国士兵拿了几件小东西,权作纪念,没有动手。第二天,10月7日,海淀的中国人下手了,他们不敢抢外国大兵占据的宫殿,就抢那些无人看管的佣人、管家和太监的住房。
圆明园被劫掠,英法联军固是罪魁祸首,但“奸民”罪责难逃。等到英法联军正式开抢以后,北京的暴民们便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抢劫。据说,河里、沟里都是坛坛罐罐,是搬不动扔下的。此后的时间里,圆明园里,无有宁日。北京的老百姓,每逢动乱,或平时官兵有所疏忽,就拖着板车奔海淀。从楠木、金砖,到石块、瓦片,皇上的东西,什么都往家里搬。运气好的,在废墟里还能找到拼得起采的瓷器、玉器。
因此,外界看来,是中国人先抢烧的圆明园。英法联军当然不是善类,他们早已在园内有组织有纪律地分赃、搬运、拍卖圆明园财物。等到英国公使额尔金为报复清政府杀害人质而决定火烧圆明园时,悲剧早就预定了。
当时的英法联军照片
1856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在通州清政府与英方派代表巴夏礼一行39人进行谈判,期间清政府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却在巴夏礼不跪拜皇帝这一细节上寸步不让。随后清政府指示僧林格沁将巴夏礼一行人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
这段下跪争议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也颇有争议,很多人都认为巴夏礼事件是这火烧圆明园的导火索,但又细析来看,那个时候英法联军都快打到北京城了,清政府的谈判代表又怎么因为是否下跪而推翻和谈?同样,作为英法联军的谈判使者,巴夏礼在鸦片战争开始时就与中国人打交道,他又为何会在谈判过程中表现的如此幼稚?
其实真正的争议另有其因,在谈判的最后清朝同意联军扎营的安排,但是在巴夏礼去往新营地的途中,被僧林格沁带领的援军截住。巴夏礼指着和谈的旗帜请求军队回到英军中,但僧林格沁却对巴夏礼连番指责,之后还将巴夏礼使团关押起来,并进行了严厉的拷问,希望通过他们获知联军的战略部署。因为僧林格沁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有损皇帝威严的不平等条约,所以他才率领援军去攻击英军,而关押巴夏礼可以理解为他报复联军的一种手段。此外,在巴夏礼使团被关押期间,遭受了非人的拷问,其中七人获救,剩下的人包括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都在拷问下死亡。
铜面首
但诱发火烧圆明园的根本原因还不止于此,根据多方史料表明洗劫发生在联军得知巴夏礼使的消息之前,在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James Hevia的书中对圆明园的洗劫过程有详细的考证,书中表述1860年10月7日法军就开始了洗劫,英军随后跟进,而10月8日英法联军才得到使团的消息,所以可以说明对圆明园的洗劫甚至可能早于10月7日。
当英军得知巴夏礼使团被关押后勃然大怒,英军首领Lord Elgin决定火烧圆明园,以惩罚中国的皇帝,但他认为看到和平旗帜却仍然抓捕使团的僧格林沁才是罪魁祸首。而他在之后的信中表示到:我们军队会去圆明园,不是掠夺,而是通过庄严的报复行为来标记我们从这样的罪行中遭受的恐惧和愤怒。这种惩罚不是对那些可能相对无辜的人,而是专门在皇帝身上,他对所犯的罪行负有直接的个人责任。这里的罪行不仅是指我们的人在圆明园被囚禁所遭遇的折磨,也是指皇帝对外国人的人头提供金钱奖励的法令。
通过以上分析,从我人的角度来看,英法联军在等待巴夏礼使团消息期间便已经开始了对圆明园的洗劫,之后的火烧圆明园的部分原因是为了报复僧林格沁对巴夏礼使团的抓捕,但主要的原因还是想毁掉对圆明园物品抢夺的罪证。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