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妈妈喂的毒药,我一喝就是39年"
- 深夜来伩
2018-07-24 17:42
订阅
最近看一档新的综艺节目,叫做《我家那小子》,节目主要展示几位单身男演员的日常生活,并且邀请这些男演员的妈妈们做观察员,一起聊天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节目只看了2期,却有一种压抑和震惊的感觉,因为节目中朱雨辰妈妈对儿子的爱,实在是太沉重也太令人窒息。
朱雨辰严格来说不是特别红的演员,最被观众熟知的角色,似乎还停留在《奋斗》中华子的形象,如今也已经39岁,很快步入不惑之年。
节目中主持人很自然的聊起了婚姻,问及几位妈妈,对以后儿子成婚之后,家务分配问题是怎么看的。
其他男演员的妈妈,基本上是赞同双方共同承担的只有朱雨辰的妈妈。
很强烈的表示:
“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应该做贤妻良母,既然把你娶进来了,既然你愿意进这个家,你就应该担起你的责任。”
主持人维嘉随口说了一句:“看得出来雨辰妈妈,其实非常强势。有要求,不能降低标准。”
朱雨辰妈妈马上赞同:“不能降低。”
随后在节目中坦言,“自己是在用整个生命来对待儿子的”。
每天早上4点钟起来,给儿子熬去火的梨汁,另外还要每天榨果汁哪怕在儿子抗议的情况下,也会逼着儿子都喝光,十几年如一日。
还有就是坚持陪着儿子进剧组,儿子走到哪儿自己跟到哪儿。
随时给儿子一个温暖的厨房,这样才会心里踏实,表示自己“一个人可以顶两个菲佣”。
朱雨辰的妈妈还表示,自己对儿子的每段感情,也都知道并且都会干扰。
儿子曾无奈地说过:“我结婚50%也是为了你。”
从节目看到这些,基本可以完全断定,朱雨辰的妈妈,具备强势父母的所有特征。
在朱妈妈看来,自己是含辛茹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好。
可是朱妈妈却未必知道,比起孩子上火,比起孩子自己照顾自己,比起娶一个不太会做家务的儿媳,父母的强势,对孩子的伤害,才是最大也最深远的。
翻看过朱雨辰在之前节目中的访谈,他提到在博客流行的时代,自己曾经在博客中,随手写过一句“点起一根烟”。
妈妈马上电话就打过来:“你怎么还抽烟?你不抽烟你怎么能乱写?你千万不能抽烟……”
从此,朱雨辰再也不写博客了。
之后是微博时代,朱雨辰也没事发发微博,后来有两天因为什么事儿没发,朱妈妈就过来问他,为什么没有写微博了。
此时朱雨辰才知道,原来妈妈买了一个很厚的本子,把他的所有微博都抄写下来,从第一条到每一条,甚至明确标明了是几点几分发的,让朱雨辰倍感压力。
他跟妈妈说以后我就什么都不写了,妈妈回答:
“你要是什么都不写,我就抄你的博客去。”
我们会发现,朱妈妈所做的一切,给了作为儿子的朱雨辰,特别大的压力,也正是这种密不透风的关切,让儿子放弃了表达。
如果父母严密监视孩子的举动,迫切的想对孩子的一切了如指掌,乃至不停的探究和干预,就等于是在剥夺孩子,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关于尊重孩子空间这一点,我觉得黄磊有段采访说得很好,他说:
“如果我要让孩子有更好的人生,更好的未来,那么我要从现在就教给她,这样做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
孩子是一定要有秘密的,谁没有秘密呢?
秘密应该永远留存在孩子心里,是孩子最珍贵的财富,这是尊严,我们应该尊重。”
其实真的是这样,父母尊重孩子,孩子反而会跟父母非常亲密,很容易达到那种无话不说的程度。
父母越是干涉孩子,孩子越容易关闭自己的内心,宁愿压抑自己委屈自己,也不愿意征询父母的建议和理解。
朱雨辰的大学同学,曾经吐槽过这样一件事,当时朱雨辰来校报道,被分配到了上铺。
他本来想自己整理床铺,但刚要往上爬,朱妈妈就赶快赶过来:“儿子你等会儿,等会儿,妈妈来,妈妈来”。
周围寝室的同学以及同学的家长,都在看朱妈妈给儿子铺床,朱雨辰在一旁显得特别尴尬。
铺完床,朱妈妈还挨个问,朱雨辰同寝室的同学们是否打呼噜,担心朱雨辰睡眠会受到干扰。
这还不算,当朱妈妈发现中戏宿舍外墙,种着不少爬山虎的时候,就因为担心爬山虎会有虫子,第一反应是用一壶滚烫的开水,对着爬山虎浇下去,把爬山虎给烫死。
朱雨辰以会被学校开除来吓唬妈妈,才让宿舍外墙的爬山虎躲过一劫。
作为一名大学生,可想而知朱妈妈的干涉,让当时的朱雨辰有多么窘迫。
在他想在同学之间,树立一个独立的有担当的形象的时候,妈妈的行为,把他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妈宝男”。
而他根本没有能力反抗他在自己的朋友圈子中,会承受多少异样的眼光呢?在与异性交往的时候,又会承受怎样的压力和无奈呢?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有个论断说:
“假如妈妈比较富于权威性,整天对着家人唠叨,女孩子们可能会模仿她,变得刻薄好挑剔,男孩子则始终站着防御的地位,害怕受批评,尽量寻找机会表现他们的恭顺。”
无论怎样,可以肯定的是,强势的父母,在孩子的社会交往中,以及在孩子的婚姻选择中,都给出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朱雨辰马上40岁了,还是孑然一身,朱雨辰的姐姐比他大不少,也还是没有结婚。
如果姐弟俩都是因为享受单身的状态,那么本无可厚非,但节目中所体现的情况却是,朱雨辰没办法对感情有独立的承担和判断。
而朱雨辰的姐姐,正是看到了妈妈对弟弟的这种付出,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做到跟妈妈一样,才始终不敢步入婚姻。
父母强势干预的本意是害怕孩子走弯路,但最后造成的结果却是,让孩子们离自己的幸福,越来越远,甚至拒绝幸福。
朱雨辰也不是没有反抗过母亲,他曾跟母亲吵架,说过狠话:“咱们俩没法过了,你会把我搞死。”
事情的起因很小,是母亲做了一盘鸡毛菜,因为鸡毛菜比较难买,母亲收拾出来给他炒了一盘。
他不想吃,母亲就给她看自己的手,说:“妈妈为了整这个鸡毛菜把手都弄裂口了,你怎么说不吃就不吃呢?”
朱雨辰觉得妈妈给的这种爱,让自己压力太大了,放下筷子不吃饭,还说了狠话。
结果到了晚上,意识到自己不该冲母亲发火的朱雨辰,开始跟妈妈求和,请妈妈给自己煮一碗面,妈妈听到就很开心。
煮了很多很多面,并且把那一盘鸡毛菜,统统加入到了面里,朱雨辰为了赔罪,硬撑着吃光了所有的面和菜,这是他的一种道歉方式。
他说有时候会跟妈妈搏斗一番,然后再接受,自己想想又何必呢?横竖是个接受,又何必搏斗一番呢?
这番话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我愿意放弃我自己的立场,只要能够满足父母的想法,我是可以压抑自己和失去自己的。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孩子们委屈自己,来求得跟强势的父母和平共处的时候,内心有多少纠结和压抑。
这些压抑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疏通渠道,必然造成孩子们的精神紧张,严重甚至会导致很多生理或心理问题。
所以生活在强势父母干预下的孩子,往往都是非常可怜非常敏感脆弱的。
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当父母中强势的一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着手改变自己,收敛起自己对孩子的干预。
我一个朋友就是性格比较火爆,也比较强势的妈妈。
但是生了二胎之后,她开始学会慢慢转变,尝试尊重孩子。
比如孩子坐在地上的时候,要把奶瓶中的奶,倒进自己的小瓶子里面喝。
要在大宝的时候,她一定会连忙阻止的,担心孩子弄脏衣服弄脏地板,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顺便埋怨孩子一番,但二宝的时候,就已经可以静下来,看着孩子去探索世界了。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我们从一个很小的角度看,就会对孩子担心得不行,不仅自己跟着焦虑不安,也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和探索欲。
但是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或者从长远去分析,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触和解决方式。
当我们自己变得温柔和从容,孩子才有更多的养分和空间,自己去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在所有跟萌娃有关的综艺节目里,霍思燕家的嗯哼和胡可家的安吉、小鱼儿,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喜欢和肯定。
巧合的是,霍思燕和胡可,都在育儿问题上有同样的育儿经,那就是一定要跟儿子示弱。
“要撒撒娇、服服软,就是因为我们都太强了,孩子才弱。”
“我常常说,哎呀这个我不行,那个我不会,他就要帮你干了。”
“大人做的少了,孩子做的就多了,慢慢的也就成长了。”
仔细想想就是这么回事,越会示弱的父母,其实自己活得也会越轻松。
而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需要,就会越来越有责任感和,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
好的父母,一定是要舍得用孩子,并且慢慢教会孩子独立的。
在看朱雨辰各类的采访的时候,几乎没有看到过,朱雨辰父亲的出现。
直到看到朱雨辰姐姐曾说,才发现父亲和自己,都是不希望妈妈完全没有自我。
付出和牺牲太多的时候,才知道原来在这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被严重的弱化了。
这是一个挺值得注意的现象,身边的很多强势家庭长大的孩子,都是父母中的一方忙于赚钱养家,或者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处于撒手不管的位置,而由一方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大包大揽。
这样的做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当一方对孩子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很容易就会把生活的重心,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强势也就难以避免。
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处在家庭中第一位的,永远不应该是孩子。
父母彼此的关爱和扶持,才是稳定的温馨的家庭的核心,其次才是对孩子的哺育和培养。
对孩子来说,妈妈能带给孩子的,更多的是安全感和无条件的爱,而父亲的角色这代表了规则、力量和威严,这些都是一个健康的孩子,成长中比不可少的心灵营养。
不能让孩子感觉到,爸爸或者妈妈之中的任何一方,是这个家庭的稀缺品。
父母共同的参与和彼此的调和,能很大程度上,减少父母一方单方面强势的状况,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最好的。
也许改变强势的自己并不容易,但比起强势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改变自己的成本要小得多得多。
我们父母多一点对自己的情绪管理,少一点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孩子才会在温暖安全的家庭中,长成他自己原本的样子,过他自己渴望拥有的人生。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