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能不同,要因材施教

健康教育
2021-03-13 10:48

订阅

人的智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的特长恰恰不在学校教育的主流课程上,那孩子就倒霉了!因为经常有人说他“你怎么这么笨”他心里能不长瘤子吗?一旦结了瘤子的话,就很麻烦了。他心里面不通畅的时候,家族再给他压力,有同学再欺负他,他学习上就必定出问题。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成为一位心理老师。就好像烧炉子一样,一旦把情况弄清楚,炉子就非常好烧。你完全可以驾轻就熟、轻松自在地把它烧起来了。孩子和煤是一样的,本来都无所谓好坏,只是要因材施教。就像有的煤好烧却煤不长,有的孩子好教却不一定会有后劲;而有的孩子刚开始很难教,然而一旦上了路,却后劲十足,大器晚成。

大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这样一句话:现实社会其实是我们心灵的折射。看似简单的一个命题,其实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表面看我们接触的老师、学生和孩子好像和我们的心灵没有关系,其实,他们正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环境和现实就是什么样子。同样的现实,每个人看的角度都不同,每个人的心灵感受也不同,换句话说,幸福感就会不同。在一个班级里面,几十个学生对幸福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因为每个人内心的充实感和对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如果追究下去的话,幸福感是心理和精神的状态,并不是我们的外在的、物质的东西。据“快乐经济学”的量化统计,“财富”在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中只占2%,并不像我们得那样重要。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财富就很重要呢?因为财富有一个“递减理论”。当一个人没有得到财富的时候,一心想去追求财富,但是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序时,会突然发现追求财富的欲望减下去了。可见,我们是有误区的,把外在的环境看得很重要,却不知道幸福感完全在于内心。当内心认可的时候,就会感到非常幸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非常有常识、有德行的大师,他们虽然很贫穷或者说生活淡泊,但是非常幸福。比如在印度被称为圣人的德兰修女,她的一生就是在印度救济贫穷的人,但是她的幸福感却超越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亿万富翁。

不得不说现在的教育胡点儿本末倒置了,家长和老师大多只重视教授知识,而教育需要完成的使命,很大部分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在古代,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没有掌握做人的学问。师者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人。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10

 

获得拼图4号卡片

此拼图还差3张,继续努力哦!

查看拼图

+0

您阅读这篇资讯很久了,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快去发表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