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做事
- 健康教育
2021-12-24 17:38
订阅
如果小鸡永远在母鸡的翅膀下成长,那么,它是不可能自己去觅食的。如果小鹰永远在老鹰的呵护下成长,那么它也不能翱翔天空。同样的道理,孩子如果永远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就无法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就难以适应社会。因此,父母不要大包大揽,总是对孩子放心不下,而要大胆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的好习惯。
小英今年15岁。一天,她和同学去动物园玩。下午回家后,小英告诉妈妈说:“我把奶奶刚送我的新衣服碰坏了,这可怎么办呢?”
正在准备晚饭的妈妈看看很着急的女儿,故意对她说:“先放那里吧,等妈妈有时间了,帮你把新衣服缝好,不过今天姥姥要来哟!”
“那姥姥一会儿来了,看见我把衣服弄破了会生气的。”小英很着急。
妈妈说道:“就是呀!姥姥经常夸你是一个民事的孩子,什么事情都不用妈妈操心,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衣服坏了,并且还放在那里不管,不知道姥姥会怎么想你。”听了妈妈的话,小英的脸刷的一下子就红了。她十分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妈妈,自己的事自己做,我自己来试一试吧。”妈妈听后微笑着点了点头。
小英找出了针线,决定按着妈妈以前缝衣服的样子把衣服缝上。毕竟是第一次用针线,还水合物不顺手,因为线不容易穿进针眼,因此,小英穿针眼用了五分钟,然后,才开始缝。一不小心,针把小英的手扎出血了,她赌气地叫了起来。
妈妈闻声走过来,看见小英把衣服、针和线一起扔在了一个角落里。妈妈心疼地帮小英把受伤的手指包扎好后说:“好孩子,你看,手指没事了。缝得很不错呀,但是还没有完成。”听了妈妈的话,小英心里又惭愧起来。经过努力,小英终于把衣服缝好了。双手捧着缝好的衣服,她觉得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其实是很快乐的。
由此可见,父母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来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处理能力。孩子养成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后,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就不会等着别人来帮忙解决,而是自己去解决。
其实,父母替孩子做孩子应该做的事,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反而会使孩子失去锻炼的好机会。
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我们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
(1)孩子分内的事情,父母不得“包干代办”。父母别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整理床铺、洗袜子、收拾书包等都属于孩子分内的事,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完成。小一些的孩子可能会做不好这些事,但没关系,关键在于让他们去尝试和练习。
(2)让孩子亲自动手做事,满足自身需要。任何孩子都有内在的需要,都想亲自动手来满足这种需要。首先,父母要区分孩子的需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父母要满足孩子积极的需要,克制孩子消极的需要。其次,当孩子在正确需要的驱动下表现出“我要做”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其鼓励和赞赏,必要时还应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孩子亲自动手做事,满足其自身的需要。
(3)让劳动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在动手做事情的过程中,手的动作是在脑的支配下进行的。这是孩子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能力的综合运用的过程,同时,手的动作又刺激脑的支配能力,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心灵手巧”。
(4)对孩子提出做事要有计划的要求。父母让孩子劳动的时候,应该提醒孩子做事前想一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做最好。如孩子初学洗手绢,可以让孩子先计划自己的行动程序,准备好水和肥皂,卷起衣袖,将手绢浸湿,擦肥皂,搓手绢,用清水洗净,晒手绢。父母经常指导孩子有计划地做事,就能使孩子养成有计划地做事的好习惯。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