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美

健康教育
2021-11-05 10:52

订阅

“文革”前不久,我偶尔到宣武门的烤肉店吃饭,坐在大厅里,离厦门不远。厅内靠北墙有一个颇大的白案子,一位师傅正在烙烧饼。擀面杖在案子上发出的鼓点声,引起我的注意。那声音清脆,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同时,他的脑袋轻轻颤动,两脚也随之而动,那种悠然自得、轻松愉快的劲头儿,着实令人心情一爽。我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种敬意。在我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厨师的工作,那是真正的“艺”!我能感受到,那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现美,把工作不仅谋生手段,而且视为美和愉悦的源泉的那种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我相信,他的“艺”绝不仅仅是烹饪学校之类的技术教育的产物,还有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对于诸如食物的美感这样细小的生活琐事,也需要在一种文化传统里,在生活经验的传递之中,代代相传。什么食物是美的?我们是怎么形成品尝的直觉的?其实就是在不知不觉间——自幼在妈妈的怀抱中,父兄师长的耳提面命中,在家人、朋友、同事和日常社交的饮食酬酢中,在田间劳作中,在花前月下的低回吟咏中——陶冶而来。一旦毁坏了一种文化环境,那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对于饮食之美的直觉便会退化为原始的食欲,或饕餮的嗜欲。

在“吃”的一面是如此,在“做”或“卖”的一面亦是如此。无论专业的厨师,还是业余的烹饪者,抑或自愿的或勉为其难的家庭主妇,他们的手艺的根基,也同样只能是文化传统陶冶出来的直觉。如果砍掉这种直觉的根基,而单单靠“训练”,即使出版几百种装帧华丽而且经过文人“考据”的复杂的地方系菜谱,打造穷奢极侈的宾馆餐馆,在电视上制造由“名人”主尝的狂欢大赛,炒作所获得的结果,也无非是满足饕餮嗜欲的“食文化”。文化传统的根一旦断,那体现一种文化的食之美也就不存在了。

上面提到的那位师傅,他烙的烧饼,如流水线般源源不断地流向大厅的餐桌,速度是惊人的,而烧饼的品质堪称一流:大小薄厚一如传统,形状圆满,芝麻烤得恰恰香脆,无过与不及,内层极薄,重重叠叠。咬之有麻酱、盐和花椒的融合香味,可谓美矣。如今,早已吃不到这样的烧饼了。现在豪华餐厅很多,然而传统饭馆里那种普通水平的菜肴再也吃不到了。

丢失传统的现代人难以领会由文化传承而来的食之美。即使在吃的领域,我们面对的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的荒原。重建文化的家园,大概只能是徐缓的历史过程吧。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10

 

获得拼图4号卡片

此拼图还差3张,继续努力哦!

查看拼图

+0

您阅读这篇资讯很久了,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快去发表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