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赏识使孩子愿意完成学习任务

健康教育
2022-02-24 09:12

订阅

鼓励和赏识使孩子愿意完成学习任务

  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还是很愿意和家长沟通的,但是到了青春期,许多孩子开始不愿意和家长说心里话,家长和他们说话他们还嫌烦。调查发现,孩子有了困难以后最需要得到家长的帮助,可是他们最不愿意对家长说,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孩子不成熟,需要家长帮助;另一方面孩子拒绝和家长沟通,使得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而走了许多弯路,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

  1

  怎样和孩子沟通

  我家孩子今年六年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越来越不听我们的话,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为了他好,但是他还是很不耐烦,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干脆躲着不听,不和我们交流。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位家长

  父母和孩子能够顺利地交流思想对于相互之间保持良好关系非常重要。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讲出自己的思想感受,这样就可以理解和帮助他们。同时,父母也希望孩子能用适当的方式而不是顶撞的方式来表达感情,并且接受父母的忠告。但是,孩子并不是生来就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也不是一开始就不愿和父母交流。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父母的态度、习惯对孩子的行为方式有很大影响。

  如果我们问家长:“你经常与孩子沟通吗?”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当然啦,我们经常说,可他一点也不听!”其实,家长所谓的沟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唠叨、提醒、批评、哄骗、威胁、说教、质问、忠告、评论、探查、奚落……这些做法不管出发点是多么好,都只能是减少而不是增加真正沟通的成分,只会使相互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和充满敌意。如果你总是板起面孔教训或批评你的朋友,你会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呢?你们的友谊还能维持多久?毋庸置疑,你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恶化。

  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当你心烦意乱的时候,你希望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呢?你会希望有人听你讲话并努力去理解你、接受你的感情,你的孩子难道不会这样想吗?因此,做父母的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同时也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思想与倾听别人意见的方法。

  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应注意的两个原则

  1.谈话要有针对性。

  一次谈话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摆出一副讲大道理的架势。无论你多么善于讲道理,也无论孩子看上去多么认真地听你讲话,谈话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行为问题。孩子需要知道他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单靠解释是不够的。很多家长特别喜欢指教或说服孩子,他们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理由、意义和原因等,希望孩子一下子长大成人,事事正确无瑕。其实,这样做一点儿效果也没有,只能使孩子厌烦,变本加厉。最好的做法应该是采用温和的语气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已做错了什么事,也要明确告诉孩子应受怎样的处罚。如果只是啰里啰唆地长篇大论,“干打雷不下雨”,孩子仍然会我行我素。

  2.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成熟程度决定沟通方式。

  父母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论孩子大小,一律采用一成不变的沟通方式。对年龄小的孩子长篇大论讲道理和对青春期的孩子关禁闭同样都是无效的。要针对孩子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随时改变沟通方式和技巧。一般来说,对年龄小的孩子应侧重于具体管教,而对年龄稍大的孩子要侧重沟通。把这两种方法的次序弄颠倒了,只能适得其反。那些在孩子很小时就对他们讲大道理的家长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好管教,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家长又试图用严厉惩罚的手段对待孩子,但是已经听惯了大道理的孩子甚至比其他孩子更不接受这种惩罚,他们会强烈地反抗,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

  沟通的策略

  1.要保证说到做到。

  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说,不要事先不负责任地许诺,事后又

  将此事忘记,这样会给孩子做出一个不好的榜样,为孩子长大后说谎、不守信用、多疑等不良行为埋下隐患。假如你能够每次都说到做到,孩子就会认真听你的话。

  2.保持目光接触。

  小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可能长久地有意识地固定在一件事情上,因此,他们对家长所讲的话和各种要求,很可能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看着你的眼睛听你讲话。

  一些顽皮的孩子可能做不到这一点,可以用盯人游戏训练他们的这种行为习惯。盯人游戏的具体做法是:你和孩子之间保持几尺的距离,互相盯着对方,看谁能坚持不把目光移开,把孩子注视你的时间记录下来,告诉他坚持了多长时间,进行一场有趣的比赛。

  有时也可以借助皮肤接触的功效使孩子注意听你讲话。例如,把手搭在孩子的肩膀上,或将其肩膀扳过来使之面对你。有趣的是,在和孩子讲话时,用手轻摸孩子的后颈部,有时可起到奇妙的作用,孩子会变得比较容易听话、服从。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来说则相反,不合适的动作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反而会让他们什么也听不进去。

  如果孩子做到了在你讲话时注意听,你就要及时表扬他,让孩子知道你欣赏他的这种行为。开始时,只要孩子能听你讲话就予以表扬。之后,当孩子能马上服从时才对他进行表扬。

  3.要心平气和但严肃地对孩子讲话。

  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只有大喊大叫才能使孩子听话,事实上这样做反而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使孩子的性格要么发展成暴躁易怒,要么走向反面,变得畏缩胆小。

  当你发现自己越说越急、越说越快时,要暂时中断讲话,放慢呼吸,重新和孩子保持目光接触,然后平静而清晰地讲话,这样比大声喊叫要更有威严、更为有效。

  4.不要采用问话的方式。

  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要直接、明确讲清要他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不要以商量的口气说:“现在把衣服叠起来,行吗?”“把碗洗了,好吗?”这样问孩子,孩子很可能会回答“不好”“等一会儿吧”,你的指令就不能有效地得到贯彻。

  5.谈话用词要简单明了。

  不要对孩子长篇大论、解释过多,不要使用孩子不理解的词,这样孩子会不明白你要他做什么,易于产生厌烦情绪,或忘记你开头要求的事情。

  例如,要求孩子将自行车放好,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快把自行车放好,要不然可能被碰坏。再说天要下雨了,车淋了雨就会生锈……”也可以说:“你马上去把车放好,不然一个星期不能骑!”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说法对孩子更有效。因为孩子能很快记住简单明了的事实结果,却很难记住一串大道理。因此,不要对孩子大讲什么意义、理由之类的理论,而是给他两个简单明确的要求,让他做出选择即可。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很快去做,而不拖拉。

  6.让孩子了解你的态度。

  孩子做错事后,如果你直接指责他,可能会遭到反抗,适得其反。但是,如果不告诉孩子你的不满情绪,那么孩子就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因此,家长可以用“我”而不是“你”开始讲话,例如:“我真是急死了,你回来这么晚,我还以为你迷路了!”而不要说:“你是怎么搞的?现在才回来!”用“我”代替“你”开头,可避免对孩子的批评、指责和攻击,同时又能有效地表达出你的不满情绪,让孩子在知道自己做错了的同时,又能感受到家人的担心,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总而言之,家长和孩子及时沟通,对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良好沟通的前提是要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教会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来源:光尘文化授权选载自《不抢跑也能超越》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10

 

获得拼图4号卡片

此拼图还差3张,继续努力哦!

查看拼图

+0

您阅读这篇资讯很久了,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快去发表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