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的人生参考

健康教育
2022-12-01 19:37

订阅

对方达不到你的期望时

总有些老人对地铁里不让座的年轻人怒目而视。他们觉得自己岁数大,理应受到照顾,面对残酷的现实,心情自然好不到哪儿去。他们分明在期待。没这种期待的老人则抱着“一路站过去”的念头走进地铁。

公司时也一样,期待与失望的矛盾冲突不断。上司会一边充满期待地向手下布置任务,一边盘算:“应该能到这个程度吧。”职员也会像上司一样,一边做事一边估摸着:“做到这个程度的话,组长该如何报答我呢?”矛盾就在彼此期待和失望的冲突中交织而成。

一天,我和一个朋友一起去看牙医。见护士们毫不上心,于是朋友将他认识院长的隐情直言相告。不料此言一出,护士脸上立即“多云转阴”。朋友不解,赶忙询问缘由。片刻的沉默后,一个护士终于开口说道:“干多少活总要给多少钱嘛!”

因为对工资的不满,让只是朋友的我们受到“爱屋及乌”式的待遇。

于是,和这个院长朋友一起喝酒的时候,我们将护士们的不满告诉了他。不料,他听了以后这样答道:

“哎呀,起码给多少钱也得做多少活才对啊!”

我瞬间想到了护士与院长之间矛盾的根源——期待与现实的差距。

我们对别人发火,究其缘由,也不过是期待能在他身上得到某种回应。不然的话,何必要那样去做呢?

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会对孩子发火。而父母给的零花钱或参加不了运动会,孩子一样会不高兴。手下职员业绩平平,利益对手下发怒。认真工作却没有得到认可,手下职员一样会恼火。朋友没有按时赴约我们会生气,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期待他会守约。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也就不会愤怒了。

回过头来想想,对方发火其实是现实与他的期待有差距。到底在期待什么,很难说清楚,不过不满意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我们而言,解开人际关系枷锁的难道不就是那把确认期待内容的钥匙吗?对别人亦是如此。

其实,判断一个人的精神是否牌健康状态,最好的标准就是看他对别人有多大的期待。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如果期待别人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就会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推给别人,进而把自己该做的事也推掉,最终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环境,放弃了享受生活的权利。其实,这都是因为自己不努力。

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了无痕迹。不过在这短暂的岁月里,与其去期待别人,不如期待着自己能被别人所期待。

讨厌别人时

就算一个人独处,有充分自由的时间,也不会偈想象的那么容易去读书、写作或是搞一些创作活动。这些事反而在拥护的地铁或喧闹的公共汽车里更容易进行,也更容易迸发好的灵感。同样,比起关上房门一个人埋头工作或者学习,创意和灵感更容易在有捣乱的家伙在场的情况下迸发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安静和寂寞反而会妨碍我们集中精力。

灵感在周围环境纷繁杂乱的时候有易被激发的特性,所以我经常在公共汽车或地铁上写作。在星巴克也常会看到拿着笔记本或者手提电脑写东西的人,人们常常对他们在咖啡厅工作感到不解。答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越乱越容易集中精力。他们不是来这儿买咖啡,而是来能够让他进入创作状态的环境。

一天,我很想读书,恰巧妻子和孩子都出去了。我一下子如释重负,打算好好看看书。但是手没去拿书,反而在找电视遥控器。看了会儿电视,睡着了,直到他们回到家我才睡眼惺松地爬起来。

妻子唠叨:“哎哟,我还以为你跟别人不一样,看来也没什么两样嘛,没人看着就偷懒呢。”

有少量干扰因素才能用很强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人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吗?别人不也是吗?尼采如是说:“命令难于服从。”

为人处世与创意灵感没什么区别。碰到和自己对着干、看不顺眼的家伙,我们就会常想,要是他们从周围消失就天下太平了,可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也许你只不过是个慵懒而普通的上班族。正因为和他们有、关系紧张,给你带来了压力,你才总是想做得更好,总是试图把他们的不满当做发现自身缺点的途径和挖掘自身潜力的工具,并为些不断去努力。现在如果他们消失了,给你带来刺激的要素也就随之消失,失去那些的你也就越来越容易变得迟钝和麻木。

但说不定明天他们又会出现呢?于是这样的努力与懈怠交替,就成为生活,成为一个人成长的足迹。

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教授在《快乐,从心开始》里这样说道:

“我们要选择,是被迫去做还是以快乐的心情做。这两种行动都始于义务,但后者会得到更积极的生活体验。为打扫卫生这样谁都不喜欢的事也定个最快、最有效率完成的目标,那会比想象的容易很多。定一个目标,工作的痛苦会大大减少。”

不要讨厌折磨自己的东西,相反要当做快乐的磨砺去接受,会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10

 

获得拼图4号卡片

此拼图还差3张,继续努力哦!

查看拼图

+0

您阅读这篇资讯很久了,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快去发表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