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父母

健康教育
2021-05-04 14:42

订阅

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赡养父母是一种义务。然而,奔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人,似乎忘了些什么,也顾不得一些什么了——比如对于父母。

最近新闻媒体披露的陕南某县王花蕊老人的遭遇不由得叫人义愤填膺。王花蕊老人有两个儿子,儿子刚几岁,丈夫就病故了。年轻的寡母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两个儿子同时考上了大学同时毕业后,老大分配到地委,老二成了县中的教师。但从此母子成了陌路。大儿子生了儿子,老母亲去看望,已是地委秘书科科长的儿子嫌丢人,不认她。对同事说:”是来上访的,烦死人了!“几年后,大儿子回本县当上了副县长,老母亲因穷困潦倒求救于县长儿子,谁知大儿子像打发乞丐似的给了她20元钱;一年后,老人流浪西安,终于饿死街头,副县长不得不赴西安。面对记者,他不承认死者是自己的母亲,还操着官腔说:”这是本县的一位孤寡老人,我是代表政府来处理后事的。“

像他这样的当今逆子,不仅应该摘去乌纱,更应该绳之以法。如果做子女的像这位副县长这样,我们的社会文明在哪?进步在哪?

善待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良知,多少人为自己没有机会待奉父母而引以为终身的遗憾。老舍先生《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我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终前吃的还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习痛!“季羡林先生《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季先生家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他的家更是贫中之贫。离开家几年,成为清华学子的他,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噩耗,赶回家乡,”看到母亲的棺材,伏在土坑上,一直哭到天明。“季羡林先生文章写道,”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前年去世的萧乾先生在回忆母亲时说:”就在我领到第一个月工资的那一天,妈妈含着我用自己劳动挣来的钱买了一点儿果汁,就与世长辞了。我哭天喊地,她想睁开眼皮再看我一眼,但她连那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在接受杨澜采访时,杨澜问:”如果当初您不到美国读书的话,会怎样呢?“杨澜说,她本以为崔会这样回答:”如果当初我不到美国读书,那我很可能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但崔琦说的是:”如果我那里不出国,我的父亲就不会在三年时期饿死!“说着,他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舍、季羡林、萧乾、崔琦四位先生在事业上可以说几乎都达到了他们所从事的领域的巅峰,可是他们在忆起父母的时候都伤痛于子人欲养而亲不待,心底深处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说到底,那时国家穷,天下多少父母含辛茹苦,有的琮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舍不得做子女的无从报答养育之恩。现在,做子女的哪一家没有条件奉养父母呢?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陕南某副县长那样的不孝子孙呢?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精神家园不应花果飘零。奔波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是否都应当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善待父母的?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

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10

 

获得拼图4号卡片

此拼图还差3张,继续努力哦!

查看拼图

+0

您阅读这篇资讯很久了,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阅读其它资讯可获得更多奖励哦!

快去发表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