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教子有方
- 健康教育
2022-09-29 20:21
订阅
儿子今年23岁了,他上小学三年级时,老师让他们班学生写过一篇作文,题为《我想成为这样的父亲》。一天,这些作文集结成册,送到了各家。
幼稚可爱的篇篇杰作,密密麻麻的笑迹,描绘出孩子心目中理想父亲的形象。多数孩子都比照自己的父亲,令人欣慰。
可翻到我儿子那页时,我惊呆了。
妹尾太郎写道,“我想做一个平常的父亲”,仅此一行。
纸上的空白,仿佛是对我无声的控诉,让我十分狼狈,似乎我不是他所追求的父亲形象。
太郎有一个比他年长9岁的姐姐,她长大成人后说过一句让我震惊的话:
“被幼稚的父母抚养的孩子,很不容易。”
让孩子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自己没有当父亲的意识,这点似乎一直让孩子们很为难。
我同孩子接触时,最基本的是想知道“孩子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比如,孩子学会爬时,我也和他一样在地板上爬来爬去。在那一刻我切身体会到,孩子的眼睛看到的世界和大人完全不同。当然是由于父子的视觉高度不同。孩子是先看到妈妈的脚,一直往上看,才是妈妈的脸。
椅子和桌子,孩子只能看到下面。孩子看到掉在地板上的东西喊着“什么”并拿起往嘴里放,我能理解此时孩子的心情。那一刻,如果有来自高处的吼声“不行!”对孩子来说实在太恐怖了。
孩子蹒跚学步时,我也跪在地板上跟着学。孩子只能看到上放的东西,看不到桌子的全貌,不更激发其想多看一眼的好奇心。桌上的茶杯掉下来时,如果说“危险”那就等于扼杀其好奇心的萌芽。因此,要么就让孩子一览无余地看个够,要么让他根本看不见,把东西藏起来。
然而,这样的我,似乎不是个“有父亲样的父亲”。
我对孩子咿呀学语也很感兴趣。
长女真美首先成了我的好奇心的对象。
不过现在想来,自己的所为真对不住她……
我教给女儿,早上把报纸送到我枕边时说声“谢谢”,我接下报纸,说“不用谢”。我想试验一下,看她什么时候才能发觉自己说错了。
大约过了两个月,女儿不声不响地把报纸扔给我就跑了。她发现自己说“谢谢”有些奇怪。我非常开心,夸奖她“真了不起”,女儿却高兴不起来。
我慌了神,向她道歉,说了“对不起”,承认自己不该扰乱她幼小心灵。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女儿还是不理我。后来终于消了气,女儿却不再相信我,每次都问妈妈,“爸爸说的是真的吗?”
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我才修复了和女儿的信任关系。从此,我再也不敢做这类试验了。
儿子上幼儿园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件事被称为“我家的包子事件”,流传至今。
一次,只剩下一个包子,儿子正要吃时,我说:“为什么你一个人吃呢?要么一分两半,要么猜拳,谁赢谁吃。”我岳母在一旁都惊呆了:“哪有这样的爸爸,和孩子抢包子吃!”
我觉得“让孩子享受特权是不合适的”。儿子同意猜拳决胜负,结果我赢了。
“虽然爸爸赢了,可爸爸分给你一半!”当我把包子一掰两半时,儿子“哇”的一声哭起来。
“一般人家的爸爸,不会搞这种荒唐事来招惹孩子哭。”岳母叹气道。
其实,我是想以一个前辈的身份,向其传授将来自立后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常识。
“真是个怪爸爸!不过,现在很感激他那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孩子们长大成人后这样对我说。
曾记得,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内容是北海道狐狸哺育下一代。
“啊?同我家一样?”我不禁喊出声来。
女儿嚷道:“嘿,难道我就像北海道狐狸一样被养大的?”
狐狸的父母,并不的把梦想寄托到儿女身上,希望小狐狸“成为这样的狐狸”,而只是向它们传授生存技巧。
比如,地面上映出大鸟买来的身影时,要教给小狐狸快速隐蔽自己。其教育方法是猛地咬住小狐狸,让其感到身体相接的激烈。小狐狸虽然吃惊畏惧,但狐狸父母使孩子用身体掌握了父母一反常态的行动和外敌攻击这一因果关系。
我家也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情。入冬后要用煤气炉,由于房间狭小,很担心女儿碰到烫伤。接二连三,不停地说“炉子危险哪!”这种办法无济于事。于是,我把炉子加热到不至于烫伤的程度,当着女儿的面摸了炉子,大叫“烫”!紧接着,抓过女儿的手按向炉子,我和老婆齐声大喊“烫”!女儿“哇”的一声哭了。
此后,她每次从炉子旁边走过时,自己就注意了。有趣的是有客人来时,她也指着炉子提醒大人说:“烫!”
教孩子过马路时也是一样的,在大街上教给他们信号和车辆的关系。
儿子3岁时,我牵着他的手过人行横道,他拉着我的裤腿不往前走。我有些不解地俯视儿子,正好与他生气的目光相撞。他指着信号灯给我看,原来是红灯。我赶忙道歉说:“哦,对不起。”然后苦笑不已,自己做父亲太不称职了,反倒要受教于3岁的孩子。
由于家庭环境、孩子的修改不尽相同,教育孩子的事也不可一概而腐化。但是,好像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你是否能让孩子感觉到“我的父母是实在地认真地对待我”。
我这个不称职的父亲,现在也还能和孩子们沟通,其原因也许就是在这一点上我是合格的。
本文及配图均为MBT自媒体用户上传,不代表平台观点。热点新闻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